与苏东坡对话,三苏坟


 与苏东坡对话

 

2017年11月,一个深秋上午,终于来到仰慕己久的,苏轼的长眠之地——三苏园也叫三苏坟三苏坟位于河南省郏县城西北小峨眉山的东麓。这里北依嵩阳,南临极汝水,此地山川秀丽,风景宜人,三苏陵园坐落于此。陵园规模占地几百亩,陵园大门是一仿古建筑,气势恢宏,威严气派,进门北行,地面上绿草成荫,树冠高大,大门左边有一人工湖,湖水碧绿,湖边垂柳倒影,湖中流水潺潺象一幅山水画展现在人们面前此地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的衣冠冢,至今有近900年的历史。苏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他们不断前来凭吊瞻仰并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

穿越时光的隧道,仿佛看到苏东坡,头戴纶巾帽,一幅慈目善眼的样子,温文儒雅,笑脸迎接着参观游园的人们,我说苏子,家在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美称,为何把陵墓安于河南,苏子说此话一言难尽。

三苏是四川眉山人,按照中国传统的殡葬习惯,落叶归根,才能入土为安三苏父子理应安葬在四川峨眉才是正道他们为什么把河南作为的安葬地,是为什么。

他说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我己经年纪五十九岁的在做官在河北定州被朝廷贬至广东英州做官当我抵达汴京(开封)附近时,我没有脸面进京见各位同僚大臣们,而是西去汝州,与在汝州任职的弟弟苏辙话别,同时求得经济上我一下。到汝州后,弟弟苏辙陪我同游,游览了汝州的。兄弟二人登临郏县钧天台。我向望嵩山逶迤,南汝水萦带,山上林木茂盛,景色宜人,“形胜类其乡峨眉也”。又见莲花山余脉蜿蜒不断,两道山梁东西对峙,“状若”,感慨类蜀之峨眉山也”。这地方景色不错,象我们的家乡一样美丽,当时被贬心情不佳,到了此地真有一种归属感,与弟商定百年之后以此作为归宿,弟弟欣然同意两人相欢。

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次年,苏辙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予为我铭”的遗愿,将葬于嵩山南麓郏县的小峨嵋山。

公元1112年,宋徽宗政和二年,苏辙卒于颖昌(许昌)。其子遵其“死后要与哥哥葬在一处”的遗愿,将其安葬在苏轼墓左侧,遂有“二苏坟”之称。

父亲苏洵本是葬于四川眉山的。公元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好心的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他说,“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于左右。”于是,置其父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之间。自此,这里被人们称为“三苏坟”。其后历代县尹不断添砖加瓦,规模增大,三苏坟更名为三苏园

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成就特别是诗词的创作,从数量到质量,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位居于唐宋首位,不为过也,三性情专一,品行高洁,他们文以载道,以文传人,

三苏中成绩最高的当数苏东坡,他的诗词豪放大气,有气吞山河之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卷起千堆雪,给人以心旷神怡,淋淋漓尽致之感,那“只恐夜深花睡去”“淡妆浓抹总相宜”又让人感到委婉叹息

千古风流人物,烟消云散,随风而去,他们诗和词万古流芳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依然让人记忆犹新,在民间发酵传播着。后人对三苏父子评价极高。陵园大门两侧对联可以看到,不须把酒问青天,魂归中顶山,父子三人同醉月;何必挥毫游赤壁,笔蘸汝河水,文章百代恰逢源。

这副38字长联,巧妙嵌进苏轼诗文名篇,突出了父子三人在宋代乃到整个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

除正门外,左右两个侧门也各有一副对联。

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

凭胸中万卷笔底千言畅写诗文词赋;赏汝水春风眉山秋月漫谈荣辱浮沉。

这两副对联,既有对他们文学成成绩的肯定,也有对他们跌宕起伏人生的感慨,更对三苏人生的高度概括和评价。

如今的三苏坟,与之为邻的还有三苏祠、广庆寺。以这三处为主要部分,称为三苏园。在三苏祠里,保存着建于元代的“三苏”泥塑坐像。如此保存完好的元代泥塑像,在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三苏坟前宽阔的道,道两边有石柱、石像、古柏;三苏坟门前的对联,上联:一代文章三父子,下联:千秋俎豆两峨眉,上牌匾“三苏坟”,这三个字是启功先生的真迹。

三苏坟,中间的是苏洵的衣冠冢,左边的是苏辙墓,右边的是苏轼墓。这里不仅葬有三苏父子,苏轼的六个儿子,苏辙的儿子苏仲南也葬于此。在三苏坟周边有栽有上千棵古柏林立,树身挺拔,虽时光流逝,岁月更替令人奇怪的是这些柏树都向西南方向倾斜,这一现象千百年来民间和官方解释众多有的说“三苏”的品德高洁,感动自然,草木皆随其心意所向,遥望家乡四川眉山县当然这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据了解,这块地形是一个风道,风向就是西南刮的,天长日久树就都向一边斜。还有解释为是由于栽树时正好刮风,风向是西南方向,刚栽的树不牢固,被风吹得向西南方向倒倾,因为树多,没有及时扶正,久而久之,呈固定状态,一律倒向西南方位。

还有一个典故苏坟怪现象,是说在天晴好,到了晚上能听到话说是清代郏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坟,晚上入住此地,到夜深人静之时,忽听门外狂风大作,雨声一片,开门观看,一时惊呆,屋外不但没有下雨,反而是皓月当空,群星闪烁。遂写词留念:“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后人屡试屡验,称其为“苏坟夜雨”。据专家解释“苏坟夜雨”的现象,应该是三苏坟内的众多古柏林立,高大茂密,加上这里的特殊地形,一有风来,就会发出阵阵类似下雨的声音,后来把它改为“苏园听雨”,如是说也!

游完三苏坟之后,我心情怅然若失,苏东坡这位古代的文人,才华横溢,饱读诗书,满腹经论,在文学和书法上造诣深厚,在政治上从不得意,一生多次做官多次被贬,人生起伏,生活颠配流离,他为人正直,见解鲜明。居江湖之远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忧其民,一生为国家为人民着想,对朝廷忠心耿耿,奉献一切,最后被搞得身名裂,居无定所,衣食不饱 。从中反映封建社会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人生。君臣之纲严格束缚人们的思想,纲常礼教的忠君思想,让他们这些文人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宗派斗争君臣倾轧中过着生不如死的人生。他们看破世间红尘,有的归隐山林,修行讲道,过着青灯黄卷式的生活,有的闭门著书,习练书画,从古代一些文人成就来看,许多大凡是在政治失意的人,要么著作等身,要么书画流芳百世,要么理论鲜明。苏东坡算是他中间的一个代表,他的悲凉的人生,足以说明这一点。离开三苏园后,我心情始终在低沉着,与苏东坡的对话到苏东坡的一生,我感到他是做官无成器,文章放大名,作为个人而言要以苏东坡为榜样,为文当作苏子由,做人应做苏东坡。作者杨柳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