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心理学课件,煤矿安全心理学

软件名称:煤矿安全心理学课件
文件类型:
界面语言:
软件类型:PPT
运行环境:
授权方式:
软件大小:15.5 MB
软件等级:
软件登陆:admin
作 者 :
官方网址:官方站
程序演示:演示
解压密码:
整理时间:2012-03-11
软件简介:

 一、“安全心理”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个“缺油、少气、富煤”的国家,煤炭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构成中一直占70%左右。据预测,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在今后几十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我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一产煤大国,2006年全国煤炭产量为23亿吨,约占全球煤炭总产量的1/3。但是,我国煤矿事故年死亡人数占到了世界煤矿事故年死亡人数的80%以上。


 矿难数字统计:


 ★仅2004年我国矿难死亡的人数是6027人,每生产100万吨煤炭就有3.1个同胞为此付出生命。 ★2004年的GDP是13.6万亿,作为分母,分子是13.67万人(去年全国各类事故伤亡人数136755人),一个GDP死亡一个人,是美国的20倍。如果算人口,我们是13亿人,作为分母,分子是13.67万人(去年全国各类事故伤亡人数136755人),也就是说每万人中就有一个人因为矿难死亡。


 中国的煤矿工人伤亡率在世界所有产煤国家中居于绝对高位,中国矿工常说的是:今天晚上把鞋脱在井上,不知明天还能不能穿。而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煤炭行业已经成为"本质安全型行业"。


 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煤矿的一般事故平均每死亡1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0万元,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损失更大,平均每死亡1人高达30万元以上。据粗算,近年来煤矿年均一般事故损失约7. 5亿元,瓦斯爆炸事故损失约7. 5亿元,共计15亿元左右。


 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建国50年来全国煤矿由于粉尘造成的尘肺病累计达17. 5万人,己有5. 4万人死亡,近年每年死亡2000人左右,尚存患者12. 5万人。尘肺病每人年均医疗费和丧失劳动力造成的损失费达1万元以上,全国煤矿因尘肺病年均还得损失12亿元以上。


 以上两项合计则达27亿元,约占国有重点煤矿每年销售收入的5%左右,如不采取措施遏制,其经济损失有增无减。安全是衡量煤矿工作的前提,事实表明,煤矿安全管理不好,就不能健康发展,企业也将失去凝聚力、向心力。


 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煤矿事故多、伤亡大,不仅影响到经济,也影响着其它方面。每发生一起特大事故,尤其是瓦斯爆炸事故,都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它直接涉及到社会安定与稳定。使煤矿工作、经营工作、生产建设等受到影响,以致出现煤矿企业招工难、煤矿院校招生难、煤矿工人找对象难等问题。


 矿难、矿难、矿难


 艰苦的工作条件


 一名网民在新浪网的留言板写了首打油诗


 煤矿工,


 辛苦挖煤矿井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挖煤赚钱何所营?


 妻子衣裳小儿食。


 可怜身心俱已疲,


 心忧妻儿愿早起。


 夜来矿外一尺雪,


 晓坐井中片刻歇。 


 机困人饥日已高,


 哪知黑矿境况糟。


 气体炸裂井底塌,


 瞬间百命被谁杀?


 大小领导全到场,


 矿难频频官照涨。


 百余命,值几钱,


 红头文件救不得。


 试问亡兄何所图?


 2005年中国矿难事故伤亡人数不完全统计


 1月矿难事故不完全统计: 7日河南省渑池县矿难,死亡4人。 12日河南省宜阳县矿难,死亡10人,受伤10人。 16日重庆南川市矿难,死亡12人。 21日辽宁省调兵山市矿难,死亡9人,受伤4人。 2月矿难事故不完全统计: 14日辽宁省阜新市矿难,213人死亡,1失踪。 17日云南省富源县矿难,24人死亡,14人受伤,3人失踪。 26日重庆市铜梁县矿难,2人死亡,2人受伤。 3月矿难事故不完全统计: 9日,山西交城发生矿难,28人遇难,69人生死不明。 10日,山西灵石发生矿难,6人遇难。 14日,黑龙江七台河发生矿难,18人遇难。 17日,奉节县苏龙寺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9名矿工遇难。 19日,山西朔州细水煤矿发生爆炸,72名矿工遇难。 4月矿难事故不完全统计: 5日,重庆合川矿难,23人死亡。 24日,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奶子山腾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30人失踪。 5月矿难事故不完全统计: 11日,哈尔滨七台河“5•11”事故被困9名矿工的遗体 12日,四川攀枝花金江畔海煤矿发生瓦斯爆炸,17人死亡。 16日,内蒙古煤井爆炸,造成5人死亡,7人重伤。 19日,河北省承德市暖儿河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45人死亡,5名被困。 6月矿难事故不完全统计: 8日,娄底市资江煤矿303采区四石门发生煤与瓦斯突出,21人遇难。 22日,繁峙县义兴寨金矿松洞沟零号脉王全全洞发生爆炸,37人遇难。


 7月矿难事故不完全统计: 11日,新疆阜康矿难,83名矿工遇难。 14日,广东兴宁矿难,16名矿工遇难。 14日,奉节金泉煤矿发生瓦斯爆炸,3人死亡。 19日,陕西铜川市瓦斯爆炸,26名矿工遇难。 8月矿难事故不完全统计: 1日,四川大竹县田坝煤矿发生透水事故,5名矿工被困,生死不明。 2日,河南省禹州市兴发煤矿矿难26人遇难。 3日,邯郸县康庄乡桃顶山煤矿井下发生特大火灾事故,13名矿工全部丧生。 7日,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黄槐镇大兴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23名矿工死亡。 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湾子煤矿瓦斯爆炸,14人死亡,2人失踪。 19日,吉林省舒兰矿务局五井发生透水事故,当班入井工人152人,16人被困井下。 9月矿难事故不完全统计: 10日,贵州省天柱县凤城镇大豪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0矿工遇难。 11日,黑龙江省双鸭山矿难, 14名矿工遇难,1名下落不明。 10月矿难事故不完全统计: 3日,河南省鹤壁市,鹤煤集团二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34人遇难。 4日,新疆拜城县亚吐尔煤矿14人死亡。 4日,四川广安,四川煤炭产业集团(广能集团)龙滩煤矿透水事故,造成12名矿工死亡,16名矿工下落不明。 27日,新疆乌苏电站沟中兴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16名被困矿工全部遇难。 30日,辽宁灯塔市铧子镇辽阳烟台别槽煤矿发生瓦斯爆炸,4名矿工被困井下生死不明。 31日,山西省原平市长梁沟镇韩家沟村坟合峁煤矿难,17名矿工遇难,煤矿承包人下落不明。 11月矿难事故不完全统计: 3日,辽宁灯塔市铧子镇昌盛煤矿发生重大矿难,6人遇难。 6日,河北省邢台“11•6”石膏矿坍塌事故32人死亡,受伤33人,另有4人下落不明。 11日,内蒙古乌海乌达区,巴音赛煤焦有限公司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16名矿工遇难。 16日12时许至17日21时50分,陕西府谷县新民镇的府榆煤矿井下采空区连续两次发生冒顶事故,7名井下作业人员在副矿长刘连民的带领下逃生,2人至今下落不明,地表塌陷面积已接近30万平方米。 1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蟠龙乡沙沟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17人下落不明。 19日,5时许,河北内丘县远大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4名遇难。 27日,黑龙江七台河东风煤矿171人遇难。 30日,19时30分,蔚县涌泉庄乡西坡煤矿瓦斯爆炸事故,5人死亡,1人下落不明。 12月矿难事故不完全统计: 2日,凌晨6点58分,水城县阿嘎乡仲河煤矿,遇难人数还位确定。 3日,河南新安县石寺镇寺沟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当时井下48人作业,6人获救。 7日,15点,唐山市刘官屯瓦斯爆炸,123人在井下作业,目前已造成74人死亡32人下落不明。


 温家宝赴铜川慰问煤矿工人 看望矿难职工家属


 “矿难救助三部曲”


 “紧急召开安全生产会议”! “不惜一切代价”! “全部煤矿立即停产整顿”!


 矿难不断,死伤连连


 为什么杜绝、减少矿工“前赴后继”就这么难?共和国的土地上正承受着矿难之殇,拷问着国人因矿难频繁而日渐麻木的神经。 古人“亡羊”尚知“补牢”,面对就在自己跟前的特大矿难,我们为什么总不能及时汲取应有的深刻教训,让矿工命丧矿井,新的“寡妇村”又产生了。


 寻矿难频发原因


 1、法律法规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很多经营管理者和一些矿工,对安全投入等问题认识不足,甚至有矿主认为“死得起伤不起,预防成本高,死亡成本低”。罗云说:“我们还没有正确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


 2、旺盛的需求无疑也是矿难频发的诱因。今年以来,中国煤炭市场供应短缺,超负荷生产成为采煤行业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之一。许多煤矿突击生产,压低成本,减少安全投入,一些小煤矿则把一线工人视作“赚钱机器”,玩命超产。


 3、中国各地的煤矿生产存在大量漏洞。包括部分国有大矿在内的多数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仍相当薄弱,对防范伤亡事故没有把握。


 当下中国的能源工业仍在传统的老工业模式下运行,粗放型开发、无序性开采,生产技术手段落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原本滞后的安全生产规则还常被突破。


 寻矿难频发原因---------- 安全事故发生机理探究


 凡是物质系统具有能量


 能量在失控状态下都能转化成具有破坏力的危险因素,当这些因素转化为事故的可能性在某物质系统存在时,就成为隐患。隐患是构成事物的物质基础,事故的严重程度与失控的能量多少有关。


 隐患是构成事物的物质基础,事故的严重程度与失控的能量多少有关。虽然能量是客观存在的,但其转化是有条件的:首先,物质要处于失控状态;其次,要受到外在的错误行动的触发


 对频发矿难的反思不能停留在技术性层面


 在评价事故发生的原因时,应做多方面的考虑,不仅要从设备、工艺、培训、管理等方面找原因,还要分析矿工们的心理、生理或精神状态方面的变化对工作的影响,


 煤矿发生的事故,多数情况下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


 在煤矿安全管理中,人的管理是核心


 在中国的煤矿事故中,瓦斯事故是伤亡人数最多的事故类型之一,一旦发生就群死群伤。从整体上讲,造成的伤亡占到了全部事故伤亡人数的1/3。


 中国95%以上的煤矿都是地下开采,瓦斯爆炸、火灾、水灾、顶板冒落等事故因而多发。而瓦斯爆炸是其中最常见的。


 据媒体报道,2004年发生特大瓦斯事故、造成166名矿工不幸遇难的陈家山煤矿,作为陕西铜川矿务局的主力矿之一,井下装有瓦斯探头,可随时检测瓦斯浓度,井下电子监测头直通地面调度室。但因为"怕仪器报警影响生产",负责监督瓦斯的人常常会到井下用塑料袋包住探头。


 云南富源矿难原因初步查明


 经云南省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初步调查认定,造成此次煤矿瓦斯事故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作业点瓦斯浓度大,接近采空区;二是矿井内通风不够;三是瓦斯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四是机电设备失控。


 人、机、环境相互作用


 从系统的构成可以看出,影响安全的因素有:人的因素、机器(含技术)的因素、环境因素;另外还有人、机器(含技术)、环境三因素伴随着煤矿的动态生产过程相互作用的因素,如图1所示。


 在煤矿安全管理中,人的管理是核心


 在煤矿安全管理中,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


 大多数事故的根源在于人的不安全行为


 在各种事故原因中,人的因素占有很大的比重。据我国秦皇岛港务局安检处的统计,1990年以来,该港务局系统的各类工伤事故中,约有95%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


 据英国《国际飞行》周刊报导,1994年全球飞机失事47起,死亡1385人,其中有31起事故是由飞行员的失误所致,只有16起是由恶劣气候造成的。


 总的说,大多数事故的根源在于人的不安全行为。


 据统计,我国工伤事故最多的是煤炭行业,而其中80%以上的事故是由违章作业、违章指挥造成的,且不安全行为又在煤炭事故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煤矿职工的不良安全心理又是导致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


 二、人的不安全


 心理与行为


 安全心理学


 其主要研究内容有:


 ①意外事故的人的因素的分析,如疲劳、情绪波动、注意力分散、判断错误、人事关系等对事故发生的影响。


 ②工伤事故肇事者的特性研究,如智力、年龄、性别、工作经验、情绪状态、个性、身体条件等与事故发生率的关系的研究。


 ③防止意外事故的心理学对策,如从业人员的选拔(即职业适宜性检查),机器的设计要符合工程心理学要求,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以及培养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等。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导致事故发生的种种原因中,人的不安全因素是一种很重要的原因。要想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及时矫正各种影响安全的不良心理和纠正各种违章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并运用安全心理学,探索人的安全心理,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因素。


 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


 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以,最大限度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降低和消除事故的根本途径。


 这两个途径之间协调统一并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形成事故预防的有机整体。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当一个因素一定时,另一个因素控制得越好,事故发生的概率就越低。前者主要是靠强化安全管理来实现,后者主要是靠安全技术和安全设施的投入来实现。


 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的不安全状态,究其根源,也是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纯自然因素如地震、洪灾等除外)。从一些事故的原因分析看,设备故障、预防措施不完善、劳动保护用品有缺陷、环境状况照明条件不符合要求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为何会出现这些物的不安全状态?其深层次的原因便可归结为人的因素。


 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直接原因。据有关事故分析资料显示,约70%左右的事故发生都直接与人(指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有关,可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应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


 人的不安全行为 Human Unsaefyt Behaviour


 一般来讲,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既然不安全行为是指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因此,不安全行为包括两个内涵:一是指肇发事故(积伤)概率较大的行为;二是指在事故(积伤)过程中不利于减少灾害损失的行为。


 不安全行为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员工的违规行为;


 而广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既包括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也包括可能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管理者的违章指挥行为、不尽职行为。


 一、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


 这个模型表示的是:潜在危险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个人因素的作用,事故的发生或避免。在工作情况中,个人因素的不同能够对事故的发生造成影响。


 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


 这个模型表示的是:潜在危险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个人因素的作用,事故的发生或避免。在工作情况中,个人因素的不同能够对事故的发生造成影响。


 根据潜在危险存在的情况下,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工作行为的安全还是不安全取决于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即个人潜在的属性和特征,这些属性和特征与工作行为(感觉、认识、决定、能力)四个阶段之中的每一阶段都有联系。如果在感觉、认识和决定阶段出错,或者没有所要求的躲避能力,那就会导致不安全行为,当潜在危险存在时,就极有可能导致事故。


 事故发生之中个体的差异


 影响行为主体做出不安全行为选择的因素分为三类。


 二、不安全行为的致因分析 与不安全行为状态识别


 不安全行为的致因分析


 外在原因


 内在原因


 不安全行为的致因分析--外在原因


 1、不适当的环境因素 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各式各样的环境中。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自然环境中的气温、湿度、气压、光照、空气污染、噪声、风雨等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都会使人难以很快适应,容易发生差错。


 2、人机不匹配 人机不匹配是造成操作失误的又一外在原因。做衣服要量身裁衣,设计工具、用具也需要考虑使用者的身体尺寸、力量大小。不按使用者特点设计的产品所造成的事故几乎每日每时都有发生。飞行中常有因飞行员读错仪表而发生机毁人亡的事故,火车司机也有因看错信号而发生撞车事故的


 3、管理因素 例如作业制度、操作规程、安全教育、作息安排、检查监督、人事分配、奖惩措施等都属管理因素。此类因素都会对人的操作差错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不安全行为的致因分析--内在原因


 1、意识水平


 人在觉醒状态时意识水平高,疲劳时意识水平低,瞌睡时意识水平更低。一般说,人处在过于兴奋激动状态或疲劳瞌睡时,都会使意识水平降低,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因而容易发生差错。人处于中等觉醒水平时发生差错的可能性最小,能取得最好的工作效绩。


 疲劳概念


 疲劳(fatigue)是人在工作中由于经受的活动力度较大或时间较长而产生的工作能力减退的状态。


 从生物学上看,疲劳是一种自然的防护性反应,疲劳本身是一种防止机体身心负荷过载的反应。同时,疲劳也是向人发出需要补充活动能量资源的信号。


 整体疲劳


 整体疲劳(whole body fatigue)是全身性的疲劳,例如当人进行一整天工作时所产生的疲劳就属全身性疲劳。


 整体疲劳的表现是多维度的,一般表现为体力衰减,活动速度变慢,效率降低,差错增多,注意不能集中,思维迟缓,动机减弱,精神不振。一个处于全身性疲劳的人,除了渴望休息外,什么都不想做。


 局部疲劳


 局部疲劳(local fatigue)是指人某一部分由于进行较强或较长时间的活动而产生的疲劳。整体疲劳与局部疲劳有一定的联系。人产生局部疲劳后若继续工作,就可能由于疲劳积累、漫延,发展成整体疲劳。


 肌肉疲劳


 肌肉疲劳(muscular fatigue)又称生理疲劳(physiological fatigue)。人做体力工作时,必须依靠有关骨骼肌的收缩和伸展运动。较大的体力工作需要肌肉作强烈伸缩。肌肉经一定次数或持续一定时间的强烈收缩后,会产生疲劳。肌肉疲劳时收缩力量强度降低,收缩与伸展的速度变慢,收缩潜伏期增长,操作速度缓慢,工作效率降低。


 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mental fatigue)与体力活动有一定关系,但它的产生与消除主要不取决于体力的消耗与恢复。心理疲劳一般与心理负荷水平及精神紧张状态相联系。


 心理疲劳时人会表现出身体乏力,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和行动迟缓,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工作效率降低,做事容易发生差错等。


 心理疲劳严重时,会表现出对人冷漠,对工作厌卷。若长期或经常发生心理疲劳,还会引起神经衰弱、失眠、目眩、头昏、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


 肌肉疲劳的机制


 肌肉疲劳是由肌纤维进行大力度的或长时间的收缩活动引起的。肌肉收缩时需要消耗能量,收缩的力度越大,消耗的能量越多。


 肌肉中的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是肌肉活动地直接能源。这种能源物质降低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引起肌肉进行糖酵解反应,再合成三磷酸腺苷(ATP)。糖酵解除伴随乳酸的形成与积累。乳酸的积累引起内环境中的氢离子浓度上升,使肌肉酸硷度(PH值)下降。内环境酸度增高促使糖酵解时的磷酸果糖酶活性下降,导致三磷酸腺苷合成量减少。PH值的下降还造成肌浆网结合钙离子的能力上升,使钙离子释放量降低。这一变化阻碍了肌动蛋白的形成。最后导致肌肉收缩能力降低,表现出肌肉的疲劳现象。


 整体疲劳的机制


 全身疲劳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特别是与大脑活动状态有关。


 大脑因工作时间过长或能量供应不足而处于抑制状态时,会下传至位于脑干中央部位的网状结构,使网状结构处于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这时人就会渐渐失去清醒状态,出现全身性疲劳。


 影响疲劳的因素


 一、影响疲劳的因素


 二、过度疲劳的后果


 影响疲劳的因素


 (一)工作强度与持续时间


 (二)心理负荷


 (三)体质和健康状态


 (四)工作能力(曲线)


 (四)工作方法及工作熟练度


 (五)工具设备与人的匹配程度


 (六)环境因素(照明、噪声、温度、振动等)


 (七)营养状况(摄取食物的营养成份)


 心理负荷


 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冲突或对自己情感上有伤害的事件时,往往会在精神上感受到沉重的压力,引起很高的情绪性心理负荷。这种情绪性负荷是导致疲劳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度疲劳的后果


 (一)降低工作效绩


 (二)增多操作事故


 (三)损害健康


 疲劳增多操作事故


 疲劳是事故的重要诱因。这是由于人进入疲劳状态时,信号容易漏检,较难发觉事故征兆,发生险情时,不能迅速采取正确对策而酿成事故。


 疲劳引发事故的情形在交通中是常见的现象。在工业生产中有不少单调的、重复的工作,容易使人陷入瞌睡。自动化系统中的监控人员也容易发生疲劳和瞌睡现象。


 疲劳测评


 一、疲劳的主观评定()


 二、疲劳的工作效绩测定


 三、疲劳的脑电图测定


 ( 从清醒到睡眠的不同状态时的典型脑电图)


 四、疲劳的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测定


 (此方法比较适合于测定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


 五、疲劳的触觉敏感距离测定


 (比较疲劳前后的皮肤同一部位的两点阈限)


 六、疲劳的心理运动能力测定


 (包括简装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测验、注意速示测验、动作稳定性测验、叩击测验、时间间隔时长估判测验、短时记忆测验、计算测验等。)


 疲劳的防止与消除


 疲劳主要源于工作中身心能量的消耗。因此防止或消除疲劳主要应从节约能量和恢复能量两方面着手。


 一、节约能量消耗延缓疲劳发生


 二、疲劳消除措施


 三、改善劳动条件,优化工作环境。


 节约能量消耗延缓疲劳发生


 (一)控制工作强度和难度


 一般说,强度大、难度高的工作消耗的能量多,容易引起疲劳。


 (二)选择省略与有效的工作方法


 (三)合理设计工具(优良工具)


 疲劳消除措施


 (一)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有效的方法


 (二)丰富工作内容


 (三)身心放松训练


 消除疲劳的最有效的休息方法


 消除疲劳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普通工业生产上午中休息两次,下午休息一次,每次15分钟左右;


 重体力劳动可以上下午各休息两次每次休息15分钟;


 一般的机械作业,上下午各休息1---2次,每次15分钟;


 脑力劳动者可以每隔半小时休息一次,每次5分钟。


 放松(入静)训练


 1、放松法。


 2、数息法。


 3、暗示法。


 4、意守身外法。


 5、意守身内法。


 2、是否集中注意


 能集中注意,又能将注意加以适当分配的人,工作中的差错少。有的人工作时不能集中注意,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自然容易发生差错。有些工作需要操作人员眼看四面,耳听八方,这时需要具有集中一点兼顾其余的注意分配能力。不然,就容易顾此失彼,引起失误。


 “不注意”的基本心理学特性


 “不注意”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有许多不同的具体表现。


 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狭义的不注意(有意不注意和无意不注意);


 “没注意”;


 “心不在焉”、“漫不经心”,


 分心、“思想开小差”、“白日梦”等。


 有意不注意是指虽然意识到了刺激,也知道应该注意或要求进行注意,但却有意识地不去注意,这和操作者注意选择过程有关;


 无意不注意是指操作者不知道哪些应注意,哪些可以不注意,这和操作者的经验有,或来自外界的刺激信息不足以引起注意,或操作者的意识水平较低。


 “没注意”更多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造成“没注意”的原因可能是注意的目的不明确、刺激信息过于芜杂、错觉的干扰没有排除、遗忘、刺激的强度不够、因集中注引起的没注意。


 心不在焉”、“漫不经心”和集中注意相反,是意识的一种散漫状态,中枢神经中无明显的优势兴奋中心,动机水平、兴趣、外界的刺激、意识水平等都有能导致这种“不注意”现象。


 分心、“思想开小差”、“白日梦”实质上和注意的转移性密切的关系,本来应该注意某件事物,但却把意识集中在与注意目的无关的另一件事上。


 显而易见,上述这些“不注意”心理现象对操作安全的危害性都很大,在实践中,不少事故是由此而发生的。


 “不注意”现象的应对策略


 为了防止“不注意”现象给安全生产带来威胁,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改进措施。


 如对于疲劳而导致的意识水平低下,应该合理调控作业强度、作业量、作业时间,适当安排工间休息时间;对于意识混乱,应在操纵设备上增加安全自锁装置;对于意识中断常同人的生理素质有关,应该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医学检查,及时发现某些隐性疾患,或者安排经常出现意识中断现象的工人改做其他工作:对于意识迂回,周围的同事、管理者要注意经常向他们发出警告,提醒他们,并切实解决令他们烦恼之事等。


 3、能力与知识经验的多寡


 人的许多错误都与能力知识有关,能力低、知识经验少的人要比能力强、知识经验多的人更有可能发生差错。做不同的事需要有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知识。领导知人善任,按人的能力与知识分配工作,就能使下属少犯错误。能力与知识均得自教育和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可以少犯错误。


 矿山工作年令与肇事故的关系


 4、性格类型


 人的性格特征与安全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具有较好性格特征的人,他们干起活来精力充沛。观察情况认真细致,思考问题全面周到,操作作业不莽撞、不蛮干,这种性格有利于作业的顺利进行,有益于安全生产。如果性格不好,头脑简单,马马虎虎、冒险蛮干,就会经常发生事故。


 事故频发倾向者的性格特征


 据国外文献介绍,事故频发倾向者往往有如下的性格特征:


 (1)感情冲动,容易兴奋;


 (2)脾气暴躁;


 (3)厌倦工作,没有耐心;


 (4)慌慌张张,不沉着;


 (5)动作生硬而工作效率低;


 (6)喜怒无常,感情多变;


 (7)理解能力低,判断和思考能力差;


 (8)极度喜悦和悲伤;


 (9)缺乏自制力;


 (10)处理问题轻率、冒失;运动神经迟钝,动作不灵活


 习惯性违章行为


 习惯性违章行为是指在操作作业中,表现出来的丧失自我保护和保护设备、工具等,违背劳动生产规律的不合理行为,错误行为。


 美国海因利希工程师根据大量统计资料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一个统计分析的结果330∶29∶1,即在330件同类的错误行为中有300件错误行为事件中不产生伤害,有29件产生轻伤,有1件产生重伤,这是著名的1∶29∶330法则。


 这个法则告诉我们就是一件事故的发生是多次错误行为的结果。


 习惯性违章行为分析


 职工的这些行为与职工的工作背景有一定关系,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即过去我就是这么干的。当人最初以某种行为方式解决问题有效时,就会更加倾向这种行为,并经过反复实施逐渐形成,这种行为会成为习惯,这种行为会成为习惯,这种习惯性行为往往在工作开始不出现,多出现在工作过程中或者快要结束时,或者一瞬间,或者紧张时,特别急时。


 违章操作心理举要


 一、侥幸心理


 是许多违章人员在行动前的一种重要心态。把出事的偶然性绝对化,在现实工作中,对发生侥幸心理的人时有所见。


 a. 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知识,技术水平不低,而是“明知故犯” b.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伤己。


 一、侥幸心理


 a. 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知识,技术水平不低,而是“明知故犯”


 一、侥幸心理


 b.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伤己。


 分析


 如果发生了330次同类事故,其中造成伤害的仅有30次(1+29);其余300次虽属事故,但不发生伤害,伤害事故与不伤害的事故,二者的比例为:1:10。


 二 、惰性心理


 也称为“节能心理”,是指在作业中尽量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便省力,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懒惰行为的心理依据。


 a. 干活图省事,嫌麻烦。


 b. 节省时间,得过且过。


 三、麻痹心理


 麻痹大意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行为上表现为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口是心非。盲目自信。


 a.盲目相信自己的以往经验,认为技术过得硬,保准出不了问题。(以老同仁居多)


 b.是以往成功经验或习惯的强化,多次做也无问题。我行我素


 三、麻痹心理(续)


 a.是高度紧张后精神疲劳,产生麻痹心理。


 b.是个性因素,一贯松松垮垮,不求甚解的性格特征。自以为绝对安全。


 c. 是因循环守旧,缺乏创新意识。


 四、逆反心理


 是一种无视社会规范或管理制度的对抗性心理状态,一般在行为上表现“你让我这样,我偏要那样、越不许干,我越要干”等特征。


 a.显现对抗:当面顶撞,不但不改正,反而发脾气,或骂骂咧咧,继续违章。


 b.隐性对抗:表面接受,心理反抗,阳奉阴违,口是心非。


 五、逞能心理


 争强好胜本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但如果它和炫耀心理结合起来,且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就会走向反面。


 a.争强好胜,积极表现自己,能力不强但自信心过强,不思后果、蛮干冒险作业。


 b.长时间做相同冒险的事,无任何防护,终有一失。


 六 、凑趣心理


 也称凑兴心理。是在社会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融洽而在个体心理上的反映。


 a.个体为了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温暖,喜欢凑热闹,寻开心忘忽所以。


 b.过火的玩笑,伤害成员之间的感情,产生误会和矛盾。


 七、冒险心理


 冒险也是引起违章操作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


 a.理智性冒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b.非理智性冒险,受激情的驱使,有强烈的虚荣心,怕丢面子。硬充大胆。


 八、从众心理


 是指个人在群体中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念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a.是自觉从众,心悦诚服、甘心情愿与大家一致违章。


 b.是被迫从众,表面上跟着走,心理反感。


 九、无所谓心理


 表现为尊章或违章心不在焉,满不在乎。


 a.是本人根本没意识到危险的存在,认为章程是领导用来卡人的。


 b.是对安全问题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比起来不要,不把安全规定放眼里。


 c.认为违章是必要的,不违章就干不成活。


 十、好奇心理


 好奇心人皆有之。是对外界新异刺激的一种反应。以前未见过,感觉很新鲜,乱摸乱动,是一些设备处于不安全状态,而影响自身或他人的安全。


 因周围发生的事影响正常操作,造成违章事故。


 十一、情绪心理


 情绪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不良的情绪状态是引发事故的基本原因。情绪变化主要由应激事件对心理影响产生的,诸如:家庭暴力、离婚、家庭成员患重病或死亡、子女就业困难、家庭不和睦、操心日常开支、本人患病、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等。


 情绪是心境变化的一种状态。


 顾次此失彼、手忙脚乱。


 高度兴奋导致不安全行为。


 十二、 技术不熟练 遇险惊慌


 对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惊慌失措,甚至茫然。


 无法进行应急处理,难断方向。


 十三、 工作枯燥 厌倦心理


 从事单调、重复工作的人员,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和厌倦感。


 重复不断无变化的、缺乏自主性、感觉不到有意义和重要性。


 十四、错觉下意识心理


 这是个别人的特殊心态,一旦出现,后果极为严重。


 一位配电工,自己在高压柜区域用绳子拉了一个禁区。在禁区外工作一会后,突然闯进禁区,把实际存在的危险区域错误地感觉为安全区域,结果触电身亡。


 错觉是有刺激物的情况下发生的,一般不会消失(不同于幻觉)


 十五 心理幻觉近似差错


 莫名其妙的“违章”,其实是人体心理幻觉所致。有一个汽车司机因妻子刚生小孩,回家心切总希望沿途放行绿灯,到达交叉路口时竟将红灯视为绿灯,发生撞车事故。


 十六、 环境干扰判断失误


 在作业环境中,温度、色彩、声响、照明等因素,超出人们的感觉功能的限度时,会干扰人的思维判断,导致判断失误和操作失误。


 事故趋势分析


 事故产生与时间的关系


 从事故的发生时间分析


 有资料表明:触电事故在6、7、8三个月占全部同类事故的50%以上,这多少与气候条件是相联系的。


 从事故发生的地点分析


 企业发生事故多是看来平时是比较安全的作业区。这说明企业员工在所谓安全地区的工作,对事故危险性的意识大大减少;而在危险区域则提高了警惕性。


 从气温条件进行分析


 这方面的研究发现,事故与气温条件呈U型曲线关系,即在气温接近“最佳”温度时,事故率最低;较低和较高气温下,事故率高。


 按工作日进行分析


 比如制造业的机床厂某车间两个月内的废品通知单上可知,废品率的波动与工作日有密切关系,波峰最高的是每星期的周末。而对人身伤亡事故来讲,每天上班后的1一2小时内事故率最高。


 从职务因素进行分析


 职务因素是事故情景中的重要变量。


 以某建筑劳动职务中事故率差异指数可以看到:木工与细木工的事故发生率为39%0。屋顶铺瓦工的事故发生率为44%0 ,油漆工的事故发生率为19%0,管道工的事故发生率为83%0 ,脚手架工的事故发生率为170%0,工长或领班的事故发生率为12%0其他较轻松职业的事故发生率为114%0 。这些差异可能来自于工作性质的不同,所使用的工具和设备的差异,以及所涉及的工作情景特征的不同。


 从事故发生的年龄因素分析


 2005年某市对企业事故进行统计,企业因事故死亡的工人中,30岁以下的占了63.4%,25岁以下的青年工人发生事故占60%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30岁以下的企业员工是事故发生的高危人群。


 从事故发生的工龄因素分析


 国外学者比较了有3年经验的639名年轻工人和一组552名有相同的经验的老工人,在18个月期间,年轻工人组的事故发生率为每1000小时是4.0次,而老工人组为3.4次。研究认为,1一3年工龄的年轻工人事故最为频繁;在这之后,事故率下降,直至65岁的工人事故率最低。


 三、心理学对策


 事前预防—教育培训


 事中应对—降低损失


 事后干预—心灵抚慰


 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


 有效控制导致事故发生的个人因素,减少事故的发生


 在职工的选择和安排方面要慎重。因为在具体的工作情况中,职工的个人因素与事故发生是相联系的。


 事前预防—教育培训


 扁鹊名言 魏文王曾问扁鹊:你家弟兄三人,谁的医术更高明?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魏文王又问:为什么你最出名?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发前,常人不知他事先能除病因,所以无法传名。中兄治病,是治于病发初期,常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病,也只能名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常人看我经脉穿针放血,皮肤缚药等大手术,就以我医术高明,名震全国。 寓意告戒事业经营者: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以免错误的决策造成损失才去弥补,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同时也要懂得谦虚而不失风度。


 安全教育培训


 加强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安全教育要从4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是安全法规教育,讲清不安全行为的危害,引起从业人员重视,起到法律法规应有的警示性和强制性作用;


 二是安全知识教育,主要是让油库人员了解一般生产技术、一般安全技术和专业性技术,提高其业务素质和预防事故的能力;


 三是安全技能教育,培养既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的作业人员,使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能够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并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四是安全态度教育,对作业人员宣传安全行为的必要性,端正工作态度,增加责任心,形成在“人人受教育,人人教育人”和虚心向别人请教的良好氛围。


 加强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安全教育要从4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是安全法规教育,讲清不安全行为的危害,引起煤矿工作人员重视,起到法律法规应有的警示性和强制性作用;


 二是安全知识教育,主要是让煤矿员工了解一般生产技术、一般安全技术和专业性技术,提高其业务素质和预防事故的能力;


 三是安全技能教育,培养既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的作业人员,使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能够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并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四是安全态度教育,对作业人员宣传安全行为的必要性,端正工作态度,增加责任心,形成在“人人受教育,人人教育人”和虚心向别人请教的良好氛围。


 质问事故难免论 安全态度有问题


 这种心理对于在事故高发岗位上的人们表现尤为突出,他们认为“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对于防止事故不从主观上查原因、找教训,而是千方百计找借口,推责任,常把责任事故说成是机械事故、自然灾害、无力抗拒等等,把自己责任说成是他人责任,把指挥者的责任说成是操作者的责任,把个人责任归咎于集体责任,使事故肇事者得不到应有的处理。


 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


 在安全培训中,信息交流方式越是集中,信息交流越是有效。职工要经过实践的磨练才能很好地适应所采用的信息交流方法。信息交流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要被交流的信息的类型。按信息交流有效程度的高低,信息交流方式排列如下


 Do(实行)——实际的经验,经历(最为有效)


 PRACTISE(实践)——实践环节煤矿安全培训:把课堂“搬到井下”


 TELL AND SHOW(讲解和展示)——示范


 SHOW(展示)——实际场所的现场情况


 SHOW(展示)——展览或显示


 TELLAND SHOW(讲解和展示)——电视,记录片


 TELL(讲解)——报告


 SHOW(展示)——交谈


 TELL(讲解)——记录


 形象直观“实为主题”


 形象直观教育是“实为主题”教学宗旨的精髓,其实际就是通过现场、实物或模拟演示(练)迅速抓住学员的注意力,使学员有一种身临其境、课堂与现场零距离的感觉。这种培训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员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最佳培训效果。其特点和作用:一是直观形象,解决了纯理论、培训内容抽象空洞问题,使学员寓教于乐,容易掌握学习内容;二是有针对性,可以根据工作或生产实际情况,突出组织某一个方面的培训,还可以灵活的选择培训项目;三是实用性强,能加深认识,特别是能弥补协议工(农民工)文化水平底、基础知识不足的缺点。


 模拟现场培训


 参加安全培训的学员,文化程度、工作经验各不相同;认识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较大差别,模拟现场培训可以弥补其不足。


 比如顶板控制是矿山井下安全管理重点,许多顶板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支护质量差。许多学员认为,井下工作是粗活,没必要那么认真。针对这种情况,在培训中运用模拟现场培训方式,如在一专门场所或防空硐室设置工作面、巷道场景,使学员身临其境,由教师讲解支护受力情况,并让学员亲自动手操作,以此激发学员学习兴趣,真正理解提高支护质量的重要性.


 德国煤矿公司利用虚拟技术模拟 挖煤场景


 德国煤矿公司利用虚拟技术模拟 挖煤场景


 德国煤矿公司利用虚拟技术模拟 挖煤场景


 典型事故案例模拟培训


 事故案例教育在培训中对学员有极大的震撼力和说服力,学员听起来精力集中,记忆深刻。


 如模拟井下火灾事故,通过设置火灾场景,让职工亲自体验火灾,并学习选择避灾路线、避灾方式、避灾动作等;又如模拟机电事故,可模拟工作现场,组织职工分析发生事故的原因,查找线路、设备的故障点,制定预防措施。虽然这种培训方式比较麻烦,但其培训效果和对学员的影响力是其他培训方式无法比拟的。


 定期温习演练


 正如在一个工作面(作业场所)连续生产(施工)三个月以上要重新温习作业规程或安全技术措施一样,有的培训内容也要定期温习演练。


 如自救器使用培训,一般只是新学员入矿时培训一次,以后再很少涉及,大部分职工背了“一辈子”也没有真正使用过,时间长了容易产生麻痹心里,一旦发生事故就会措手不及。所以应经常温习、演练自救器的使用方法,定期通过实物讲解,让职工亲自动手,体会使用自救器的感受,牢记其使用方法,做到有备无患。


 应用心理规律管理安全


 感知规律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行为,因此感知规律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矿工们在井下作业,要做到高效和安全,必须对井下一系列复杂事物和特殊环境进行感知、记忆、理解,从而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同时,只有矿工知觉出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按照感知规律来认识和观察井下环境,有以下三种做法:


 ——适当运用感知的强度性,增强刺激感。


 ——运用感知的对比性,增强印象感。


 ——运用感知的协同性,增强有效感。


 感知规律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适当运用感知的强度性,增强刺激感。


 众所周知,被知觉的事物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知觉的清晰。因此,在井下安全管理中,可以利用知觉对强度的敏感特征,多搞一些相对强度的安全标志,如:静与动、白与黑等,提示矿工们注意,增强知觉效果。


 感知规律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运用感知的对比性,增强印象感。


 为了突出不安全的隐患,可以在井下运用不同的颜色对比、不同的形状对比等,以增强矿工们的安全知觉印象。


 感知规律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运用感知的协同性,增强有效感。


 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运用协同性原理,调动各种感官,参加知觉运动,使人的知觉达到更加有效的程度。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听的东西只能记住15%,而看的东西则可以记住25%。所以,在搞安全教育时应做到形式多样化,达到耳听、眼看、手到,特别是对新设备的操作和新技术的掌握,一定要进行试操作或者岗前培训。


 感知规律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总而言之,煤矿安全管理应充分利用感知规律,改进和完善矿井的安全标志,以此提高矿工的安全警惕性。


 安全宣传要科学


 安全宣传的目的是企图改变人们的行为态度以使其行为安全。


 关于宣传,要注意的是:


 宣传要专门针对一个特定的任务和工作情况;


 宣传要有培训计划的支持;


 宣传要给予积极建设性的建议;


 宣传要在行为动作期望发生的地方实施;


 宣传要建立在已经存在的态度和知识的基础上。


 安全宣传要科学


 宣传不要包含有恐吓,因为这会带来宣传针对对象的机械性的本能防卫;宣传应该积极,如果是消极的宣传,那会显示错误行动的方式,经由潜意识,能够产生不安全行为的潜在因素。


 安全行为中的个性培养


 由于受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和文化教育因素的影响,人的个体差异也较大。安全管理是以具体的人作为对象的,因此,对矿工个人特征的掌握,对矿工性格特征的了解,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必要前提。从性格上看,煤矿工人们憨厚朴实,不拘小节。煤矿生产中“愣头青”发生的惨祸比例也很高。从心理过程、特征和状态来看,普遍存在侥幸、麻痹心理,这是安全生产的大敌。


 注意每个职工个人的心理特征


 活泼型 表现为反应灵敏、适应性强、精力充沛。一般来讲表年人、男同志都属于这种类型。


 冷静型 表现为头脑清醒、善于思考、工作细致、行动准确。一般中年人、女同志属于此种类型。


 急躁型 表现为反应快、胆大,遇事求成心切,工作草率,一般情况下年轻的男同志、有一定技术水平者属于此种类型。


 轻浮型 表现为喜欢轻举妄动、顾此失彼、工作忙乱、不重视学习,新工人中这种类型较多。


 迟钝型 表现为反应迟缓、动作呆板、判断能力差,一般智能低的人属于此种类型。


 根据事故统计分析,活泼型和冷静型人员的事故发生率较低,可以称为安全型;后三种中特别是轻浮型,其事故发生率较高,称为非安全型。


 所以需要在培养人的过程中,通过教育、作风培养、体育锻炼、文化娱乐活动做好心理状态的转化工作。危险作业时,应尽量选配安全型人员。


 矿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决不能凭想象去改变矿工的个性。但是,就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来说,我们却有必要引导矿工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这个总目标,在安全管理上应发挥人的个性。因此,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根据矿工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


 ——根据矿工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矿工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在处理安全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在方法上要讲究,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性格的作用,做好各项工作。


 ——根据性格在社会倾向上的优劣,要把性格引导到有利于安全工作的轨道上来。


 这就要求管理者摸透每个矿工的性格,哪些是内向型的?哪些是外向型的?哪些是冷静的?哪些是急躁的?最好让工作岗位与性格协调起来。比如看守工、机车司机、电工等,最好安排沉着冷静的职工担任。


 ——根据性格的相对稳定性,我们管理者要有耐心,因势利导,不要激化矛盾。


 ——根据性格的相对稳定性,我们管理者要有耐心,因势利导,不要激化矛盾。比如对急躁和有冒险性格的人,不要简单的批评,要让他们干自己适当的工作,随时提醒他们遵守《安全规程》,以利于他们发挥热情和积极性。


 操作人员性格调节


 人的性格与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技术怎样好的操作人员,如果性格不好,马马虎虎,也会常常发生事故。研究表明,具有如下性格特征的人容易出事故。


 性格怪僻,固执己见,同事关系不好者;情绪不稳定,易于冲动者;精神过度紧张(抑郁、惊恐不安)。


 上述特征表明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控制力。这类不良的性格特征,对操作人员的作业行动会发生消极的影响,对安全生产极为不利。而具有优良性特征的人,他们干起活来精力充沛;观察情况认真细致;思考问题全面周到;操作机器不莽撞、不蛮干。这种性格有利于作业的顺利进行,有益于安全生产。


 虽然人的性格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但也是可以改变的。主要的调适方法是进行思想教育,加强职工自我修养,随着立场和观点的变化,性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引导职工增强和巩固好的性格,改造和丢弃不良性格,使自己不断进步,做一个有着优良性格的操作人员。


 加强职工心理品质锻炼


 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感知觉、思维、注意力、行动的协调联贯,反射建立,反应能力等,这些素质都可通过教育培养得到提高,所以应将这些内容纳入全面培养每一个劳动者的计划之中,在组织学习,技术培养及实际工作中注意对人的心理品质的教育。


 重视危险、单调、重复作业人员的心理疲劳


 从管理上采取调整工作与休息时间,增加工作中的提醒次数等措施,在技术上设法改进工艺。此外,进行一定的模拟试验,统计分析不同人员心理疲劳的极限值,寻找一些防止人为失误的有具体针对的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情绪的控制与调节


 合理观念


 A(Activating events)——诱发性事件


 B(Beliefs)——由A引起的信念


 C( Consequences)——结果(情绪反应)


 A C


 事件 情绪反应


 A B C


 事件 当事人所持的观念 情绪反应


 ABC情绪理论—心理学家艾利斯


 大家看一下这个建筑物像什么:


 平衡心理术—活在当下


 平衡心理术—自称安慰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无法改变的事,忘掉它;有机会去补救的,抓住最后的机会。后悔、埋怨、消沉不但于往事无补,反而会阻碍新的前进步伐。


 平衡心理术—自称安慰


 心理平衡术----让失去变得可爱


 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成功者善于放弃,善于从损失中看到价值


 平衡心理术—合理宣泄


 一、发泄的方式


 中医学认为,“郁则发之。”排解不良情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之“发泄。”


 二、宣泄的方式


 情绪压抑,有时不宜一下子发泄出来,可采取宣散疏导,逐渐发泄的形式。


 平衡心理术—合理宣泄


 三、升华的方式


 排除不良情绪最根本的办法,是建立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状态,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心境。


 四、转移的方式


 各种情绪的产生都离不开环境。避免接触强烈的环境刺激,有时是必要的,但最好是学会情绪的积极转移,即通过自我疏导,主观上改变刺激的意义,从而变不良情绪为积极情绪。


 平衡心理术—合理宣泄


 五、超脱的方式


 当你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时,你可以漫步在绿树成荫的林荫大道上或视野开阔的海滨边,大自然可使你舒畅气机,忘却忧烦,寄托情怀,美化心灵。


 另有运动宣泄、书写宣泄、倾诉宣泄、洗澡宣泄……。


 平衡心理术—选择参照系


 心理平衡术---知足常乐


 心理平衡术---自得其乐


 第三个层次:自觉性的快乐


 处在至乐里, 不论不舒适或愉悦, 我们同样欣然接受;


 我们不执着于结果, 而能享受和体验充实的人生


 我们对于沿途的幸福安适与种种经验充满了感恩的心, 而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主动求乐


 心理健康术--简化生活


 仓颉老先生在造字的时候却把“人”字造成一撇一捺仅两划,是除“一”字外最简单、最平常的。有生命的人背弃了“人”字的内涵,于是众多的人变得复杂起来,社会随之复杂起来,它又迫使人把原本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


 当然,善于把复杂的问题搞简单和善于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都是一种本事。但是,按照现代人加快生活节奏的要求,减轻人的心理压力、提高人生效率来讲,简化生活应该算作一种技高一筹的生活艺术,并值得倡扬。


 把逆境变成一种祝福


 “发烧、肢体残障、冷酷无情的失望、失去财富、失去朋友,都像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但是平静的岁月,却展现出潜 藏在所有事实之下的治疗力量。朋友、配偶、兄弟、爱人的死亡,所带来的似乎是痛苦,但这些痛苦将扮演着导引者的角色,因为它会操纵着你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终结幼稚和不成熟,打破一成不变的工作、家族或生活型态,并允许建立对人格成长有所助益的新事物。


 ---爱默生


 注意转移法


 注意转移法 遇到烦恼的事,可有意识地多想想高兴的事。当前一阶段工作取得成绩,在高兴之余多考虑一下下一阶段的安排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在非工作时间,看看电视、听听音乐、串串门、聊聊天等,对缓冲或消除不愉快心情是有益的。


 角色转换法


 在和平和日常生活中,人和人之间难免会磕磕碰碰,采用角色对换法,多从对方想一想,当领导的想想“如果我是工人”,当工人的想想“如果我是领导”……双方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体谅,就会化解矛盾,避免激情迸发,引起双方不愉快,妨碍生产,威胁安全。


 辩证思考法


 辩证思考法 凡事要一分为二,这样无论碰到什么情况,都有心理和思想准备。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就可以做到乐而自持,哀而有节。


 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智商(IQ)决定录用,情商(EQ)决定提升”。


 尊重原则


 互惠原则


 诚信原则


 宽容原则


 事中应对—应激处理


 事故心理应激状态及心理干预


 事后干预—心灵抚慰


 从侥幸逃生矿工的眼神里,我们感受到了无奈、无助、甚至是绝望的心情。


 频频发生的矿难,不仅仅吞噬了无数矿工的生命,也吞噬了他们对社会的信赖和改变命运的信心。


 被救矿工仍惊魂未定


 遇难矿工家属的心理安慰


 灾后心理障碍干预和心理重建


 灾后心理障碍干预和心理重建是一项复杂的操作性很强的工作,虽然灾后心理障碍与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卫生问题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各种不同性质的灾难给每一个人造成的心理影响都会有所不同。


 灾难心理障碍的波及范围广,因此其研究对象就不能只限于灾难的幸存者,还应包括灾难的救助者、照顾者、目击者和受害者的家属与亲友等其他灾难见证人,因为灾害心理危机持续的时间长,所以灾害心理研究工作不但要进行短期的研究,还应进行连续性的跟踪调查,以掌握受害者的整个心理变化?

下载地址: 文档地址1
下载帮助: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软件:无相关信息
下载说明:⊙推荐使用网际快车下载本站软件,使用 WinRAR v3.1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软件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下载本站资源,如果服务器暂不能下载请过一段时间重试!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请到本站论坛去咨寻,我们将在那里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
⊙本站提供的一些商业软件是供学习研究之用,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