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田地质与勘探名词术语汇编,煤田地质与勘探

 煤田地质与勘探名词术语汇编

 一、成煤作用

 泥炭—又称“泥煤“。高等植物遗体,在沼泽中经泥炭化作用形成的一种松散富含水分的有机质聚积物。

 腐泥—水生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湖沼、泻湖、海湾等环境中沉积,经腐泥化作用形成富含水分和沥青质的有机软泥。

 成煤物质—形成煤的原始物质。包括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及浮游生物。

 煤精—又称“煤玉“。黑色致密、韧性大,可雕刻抛光成工艺品的一种腐植腐泥煤。

 天然焦—普称“自然焦“。煤受岩浆侵入,在高温的烘烤和岩浆中液、挥发气体等的影响下,受热干熘而成的焦炭。

 二、煤岩

 煤岩成分—腐植煤中宏观可识别的基本组成单元。即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

 镜煤—光泽最强、均一、性脆、常具有内生裂隙的煤岩成分。在煤层中呈厚几毫米到几厘米的凸镜状或条带状。

 亮煤—光泽较强,具有纹理的煤岩成分。在煤层中以较厚分层出现。

 暗煤—光泽暗淡、致密、坚硬的煤岩成分。可含大量矿物质。在煤层中以较厚分层出现。

 丝炭—又称“丝煤”。外观象木炭,具丝绢光泽和纤维结构,色黑、性脆的煤岩成分。在煤层中多呈厚几毫米的扁平体断续出现。

 光亮煤—光泽最强的宏观煤岩类型。结构近于均一,条带不明显,主要由镜煤和亮煤组成。

 半亮煤—光泽次强的宏观煤岩类型。由光泽亮暗不同的煤岩成分交替成明显的条带状结构,主要由亮煤组成。

 半暗煤—光泽交暗的宏观煤岩类型。具条带状结构,比较坚硬。主要由暗煤、亮煤组成。

 暗淡煤—光泽最暗的宏观煤岩类型。质地坚硬、韧性大、相对密度大、含大量矿物质、层理不明显。主要由暗煤组成。

 煤结构—各种煤岩成分的形态、大小及相互数量变化等的统称。常见有均一状、线理状、条带状、凸镜状等结构。

 煤构造—各种煤岩成分之间及与煤中夹石之间的空间分布特点和相互关系。

 煤裂隙—煤在煤化作用过程中,因受自然界各种应力作用所形成的裂开现象。

 三、煤层与含煤岩系

 煤层—沉积岩系中赋存的层状煤体。

 煤层厚度—煤层顶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

 最低可采厚度—当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开采的最小煤层厚度。主要取决于煤层产状、煤质、开采方法和当地对煤需要程度。

 有益厚度—顶底板之间所有煤分层厚度的总和,不包括夹石层的厚度。

 煤层结构—指煤层中夹矸的数量和分布特征。不含夹矸或夹矸很少的煤层称“简单结构煤层”。含夹矸较多的煤层称“复杂结构煤层”。

 可采煤层—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可采厚度的煤层。

 煤层形态—煤层在空间的展布特征。根据煤层在剖面上的连续程度,可分层状、似层状、不规则状、马尾状等煤层形态。

 煤层形变—地壳运动引起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

 煤层分叉—单一煤层在空间分裂成为若干煤层的现象。

 煤层尖灭—煤层在空间变薄以至消失的现象。

 煤核—煤层中保存有植物化石的结核。

 夹矸—又称“夹石层”。夹在煤层中的沉积岩层。

 根土岩—又称“底粘土”。富含植物根部化石的煤层底板岩石。

 煤层冲刷—煤层形成过程中成后,因河流、海浪或冰川等的剥蚀,局部或全部被破坏的现象。

 煤沉积模式—用沉积模式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含煤岩系、煤层在空间的组合、变化特征,重塑聚煤古地理。如河流、三角洲、障壁-泻湖等沉积模式。

 含煤岩系—简称“煤系”。含有煤层,并有成因联系的沉积岩系。

 近海型含煤岩系—又称“海陆交替相煤系”。煤盆地长期处于海岸线附近的环境下形成的含煤岩系。由陆相、过渡相和浅海相沉积物组成。

 内陆型含煤岩系—又称“陆相煤系”。煤盆地在内陆环境下形成的含煤岩系。全部由陆相沉积物组成。

 浅海型含煤岩系—煤盆地经常处于浅海环境下形成的含煤岩系。主要由浅海相碳酸盐岩、泥质岩组成,层只在短暂的海退期形成。

 含煤岩系成因标志—反映含煤岩系的沉积环境、形成条件的特征。包括岩石的岩性成分、结构、层理以及所含化石,岩层接触关系等。

 含煤岩系沉积相—反映含煤岩系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可通过含煤岩系成因标志来识别。

 含煤岩系旋回结构—含煤岩系剖面中,一套有共生关系的岩性或岩相的有规律组合。

 含煤岩系古地理—又称“聚煤环境”、“聚煤古地理”。含煤岩系形成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沉积环境、地貌景观。

 含煤岩系沉积体系—含煤岩系中有成因联系的一套沉积相的规律组合。如河流沉积体系等。

 含煤岩系共生矿产—含煤岩系中除煤层以外利用的矿产及煤中的有用微量元素。如:油页岩、铝士矿、高岭岩、耐火粘土、膨润土、黄铁矿、铁矿、煤成气,及锗、铀等。

 煤成气—含煤岩系中有机质在成煤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其成分以甲烷为主。

 煤层气—又称“煤层瓦斯”。基本上未运移出煤层(生气层),以吸附、游离状态赋存于煤层及其围岩中的煤成气。

 四、煤田

 聚煤区—地质历史中有聚煤作用的广大地区。其中煤田、含煤区的形成条件具有一定的共性。

 含煤区—聚煤区内受同一大地构造条件控制的广大含煤地区。含煤区内可包括若干个煤田。

 煤产地—煤田受后受后期大地构造变动的影响而分隔开的一些单独的含煤岩系分布区,或面积和储量都较小的煤田。

 暴露煤田—又称“半暴露煤田”。含煤岩系出露情况尚好,能大致了解其分布范围,或根据其基底的露头,可以圈出部分边界的煤田。

 隐伏煤田—又称“掩盖煤田”。含煤岩系出露情况极差,大部或全部被掩盖,地面地质测量难于确定其边界的煤田。

 含煤性—含煤岩系中含煤程度。即煤层层数、煤层厚度及其稳定性,煤质和可采情况。

 含煤系数—宽层总厚度占含煤岩系总厚度的百分比。

 含煤密度—单位面积(每平方公里)内的煤炭资源量。

 富煤带—煤田或煤产地内煤层相对富集的地带。标明煤层厚度。

 富煤中心—富煤带内煤层总厚度最大的地区。

 同沉积构造—沉积岩系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同沉积背斜、向斜和断裂。

 赋煤构造—有利保存含煤岩系的各种构造部位。如向斜、地堑、逆掩断层下盘等。

 五、煤田地质勘探

 煤田预测—通过对聚煤规律和赋煤条件的研究,预测可能存在的含煤地区,并估算区内煤炭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找煤指出远景的工作。

 找煤—又称“初步普查”。为寻找煤炭资源,并对工作地区有无进一步工作价值作出评价所进行的地质调查工作。

 煤层露头—煤层出露地表的部分。

 煤层风化带—煤层受风化作用后,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明显变化的地带。

 煤层氧化带—煤层受风化作用后,煤的化学工艺性质发生变化,物理性质变化不大的地带。

 [煤田]勘探类型—根据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性对勘探区划分的类型。

 简单构造—含煤岩系产状变化不大、断层稀少、没有或很少受岩浆锓入影响的地质构造。

 中等构造—含煤岩系产状有一定变化、断层较发育、局部受岩浆侵入的地质构造。

 复杂构造—含煤岩系产状变化很大、断层发育、受岩浆侵入影响严重的地质构造。

 极复杂构造—含煤岩系产状变化极大、断层极发育、受岩浆侵入严重破坏的地质构造。

 煤层稳定性—宽层形态、厚度、结构和可采性的变化程度。

 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很小,变化规律明显,煤层结构简单或较简单,全区可采或基本全区可采的煤层。

 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无明显规律,且煤层结构复杂或极复杂的煤层。

 极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极大,呈透镜状、鸡窝状,一般不连续,很难找出规律,可采块段分布零星的煤层。

 煤层对比—根据煤层本身的特征和含煤岩系中各种对比标志,找出各见煤点间煤层的层位对应关系的工作。

 煤心煤样—从钻孔煤心中采取的煤样。

 筛分浮沉煤样—又称“可选性试验煤样”。为进行煤的筛分试验和浮沉试验而采取的煤样。

 瓦斯煤样—为测定煤层中的瓦斯成分和含量而采集的煤样。

 地质编录—把地质勘探和煤矿开采过程所观察到的地质现象,用文字、图表等形式系统客观地反映出来的工作。

 煤炭资源量—可开发利用或具有潜在价值的煤炭埋藏量。

 煤炭储量—经煤田地质勘探查明的煤炭资源量。

 能利用储量—曾称“平衡表内储量”。在当前煤矿开采技术经济条件下,可利用的煤炭储量。

 暂不能利用储量—曾称“平衡表外储量”。由于煤层厚度小、灰分高、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特别复杂等原因,目前开采有轲难,暂时不能利用的储量。

 储量级别—区分和衡量储量精度的等级标准。我国煤炭储量,按精度依次为8、9、……四级。

 A级储量--在精查阶段,通过较密的勘探工程控制,含煤性、煤层产状等均已查明,勘探程度高的煤炭储量。

 B级储量—在详查和精查阶段,通过系统的勘探工程控制,含煤性、煤层产状等已基本查明,勘探程度较高的煤炭储量。

 C级储量—在普查、详查和精查阶段,通过稀疏的勘探工程控制,含煤性、煤层产状等已初步查明,有一定勘探程度的煤炭储量。

 D级储量—在找煤、普查、详查阶段,通过地质图和少量的勘探工程控制,对含煤性、煤层产状等有初步了解的煤炭储量。

 六、煤矿地质

 煤矿地质—从煤矿基本建设开始,直到开采结束为止期间的全部地质工作。指矿井地质或露天矿地质。

 矿建地质—从煤矿基本建设准备开始,直到建成投产过程中的地质工作。

 生产地质—从煤矿移交生产,直到开采结束过程中的地质工作。

 矿井地质条件—影响井巷开拓、煤层开采及安全生产的各种地质条件。

 矿井地质条件类型—根据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性和开采技术条件划分的矿井类型。

 煤矿地质勘探—从煤矿建设开始,到开采结束期间所进行的地质勘探工作。

 煤矿补充勘探—煤矿新水平或新开拓区设计之前,按设计要求进行的补充性的勘探工作。

 生产勘探—采区范围内,为查明影响生产的地质条件所进行的勘探工作。

 煤矿工程勘探—根据煤矿生产建设中专项工程的要求而进行的勘探工作。

 井筒检查孔—新井开凿前,为核实井筒剖面资料,编制施工设计方案,在井筒附近追加施工的钻孔。

 井巷工程地质—研究井巷、硐室、采场的岩体工程地质条件,为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的地质工作。

 瓦斯地质—研究煤层瓦斯的成分、形成、赋存、运移与瓦斯突出条件及其预测等内容的地质工作。

 煤炭自燃—煤与空气接触氧化生热达燃点时,自行着火的现象。

 七、矿床水文地质

 矿井水文地质—研究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矿井水处治方法的地质工作。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藏、分布、补给、径流,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的地质条件总称。

 矿区供水水源勘探—根据矿区的供水需要,寻找和查明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和其它有关条件的勘探工作。

 水文地质勘探—为查明矿床的水文地质条件,对地下水及其有关的各种地质条件进行的勘探工作。

 老窑水—积存于废弃矿井、采空区或巷道中的地下水。

 孔隙充水矿床—以孔隙含水层为主要充水水源的矿床。

 裂隙充水矿床—以裂隙含水层为主要充水水源的矿床。

 喀斯特充水矿床—又称“岩溶充水矿床”。以喀斯特含水层为主要充水水源的矿床。

 矿井充水—矿井开采时各种来源的水,通过各种方式流入矿井的现象。

 直接充水含水层—直接向矿井或矿坑充水的含水层。

 间接充水含水层—补给直接充水含水层,再向矿井充水的含水层。

 充水水源—矿井水的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及老窑水等。

 充水通道—地下水流入矿井的通道。如导水断层、岩层孔隙、裂隙、溶隙、溶洞、陷落柱等。

 矿井涌水量—单位时间内流入矿井的水量。

 矿井最大涌水量—矿井开采期间,正常情况下矿井涌水量的高峰值。主要与人为条件和降雨量有关。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根据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涌水量、水害情况和防治水难易程度区分的类型。分为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四种。

 矿井探水—采掘前用超前钻孔来查明周围水体的水文地质条件的工作。

 放水试验—在井下打钻,使含水层自行泄水,降低地下水水位,以获得有关参数、查清水文地质条件的试验。

 防水煤柱—在井下受水害威胁的地带,为防止水突然涌入而保留一定宽度或厚度暂不采动的煤柱。

 疏干降压—用人工排水措施,降低含水层的水位或水压,减少巷道的涌水量,防止井下突水的作业。

 矿井排水—矿井内敷设排水沟或排水管,把矿井水汇集流入水仓,再排到地面的作业。

 水文物探—应用物探手段解决水文地质问题。主要采用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水文测井、遥感技术等物探方法。

 水文地质钻探—应用钻探手段解决水文地质问题。水文地质钻孔除用于直接获取水文地质资料外,还用于水文地质试验和测井等工作。

 矿区水文地质图—反映矿区地下含水层分布和水文地质特征的地质图。

 八、煤田钻探

 煤田钻探—为探明煤炭资源及地质情况或为其它目的所进行的钻孔工程。

 岩石可钻性—岩石被碎岩工具钻碎的难易程度。

 钻探设备—钻孔施工所使用的地面设备总称。包括钻探机、动力机、泥浆泵、钻塔等。

 钻孔—根据地质或工程要求钻成的柱状圆孔。

 定向孔—又称“定向斜孔”。利用钻孔自然弯曲规律或采用人工造斜工具,使其轴线沿设计的空间轨迹延伸的钻孔。

 多孔底定向孔—又称“定向分枝孔”。在主孔中有若干分枝孔的定向孔。

 封孔—又称“钻孔封闭”。为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钻孔与煤层串通,终孔后对钻孔进行的止水封填作业。

 钻进—钻头钻入地层或其它介质形成钻孔的过程。

 取心钻进—又称“岩心钻进”。以采取圆柱状岩矿心为目的的钻进方法与过程。

 不取心钻进—又称“无岩心钻进”。破碎全部孔底岩石的钻进方法与过程。

 冲击钻进—借助钻具重量,在一定的冲程高度内,周期性地冲击孔底以破碎岩石的钻进。

 回转钻进—利用回转钻机或孔底动力机具转动钻头破碎孔底岩石的钻进方法。

 冲风回转钻进—用冲击器产生的冲击功与回转钻进相结合的钻进。

 硬合金钻进—用硬合金钻头碎岩的钻进。

 金刚石钻进—利用金刚石钻头碎岩的钻进。

 钻粒钻进—钻头拖动孔底钻粒破碎岩石的钻进。

 绳索取心钻进—利用绳索打捞器,以不提钻方式经钻杆内孔取出、投入岩心容纳管的钻进技术。

 反循环钻进—携带岩屑的冲洗介质由钻杆内孔返回地面的钻进技术。

 反循环连续取心钻进—利用冲洗介质反扦环,连续将岩心或岩屑经钻杆内孔输出地表的钻进技术。

 空气泡沫钻进—用由气体、液体和少量发泡剂组成的气液混合泡沫流体作为冲洗介质的钻进技术。

 钻孔冲洗液—钻探过程中孔内使用的循环冲洗介质。主要功能是冷却钻头、排出岩屑、保护孔壁等。按介质的成分不同可分为“清水钻孔冲洗液”、“泥浆钻孔冲洗液”、“泡沫钻孔冲洗液”等。

 岩心—取心钻头钻出的圆柱形岩矿样品。

 岩心采取率—由钻孔中采取出的岩心长度与相应实际钻探进尺的百分比。

 煤心采取器—又称“取煤器”、“取煤管”。煤田钻探钻进过程中,专门用于采取煤心的一种特殊器具。

 煤心采取率—采取的煤心长度与钻进煤层厚度的百分比(长度采取率),或采取的煤心重量与钻进煤层应有的煤心重量的百分比(重量采取率)。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