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构成体系及法定化之路,绿色基础设施

【序言】

提笔写下面的文字是继我和同伴整理编著出《生态城市主义》一书后,一直的心愿。我的理解是:生态城市主义是一面理论旗帜,绿色基础设施是武器和路径,是实现生态城市必不可少的方法。尽管这两个学术概念和内容体系都是舶来品,我们也难免有拾人牙慧之嫌。

但面对日渐恶劣的城市环境问题,我更愿意放开门第之见,见贤思齐,用全世界的智慧来解决全世界最恶劣的中国城市环境问题。以下是这些年很长一段时间对这些话题的认识,和大家做一个朴素的交流,希望能获得更多的交流,我们共同找到一条道路为中国城市环境疗伤。

【绿色基础设施概述】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reenInfrastructure,简称EI)的提出,从名字上看,是和市政基础设施(道路、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同等重要的城市构成体系。国内EI的提出和研究近几年变得异常热烈,一方面因为我国的城市环境问题到了威胁人们基本生存和生命安全的地步,另一方面国际上关于EI的研究日渐成熟和丰满,这些都促进了中国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和推广。

但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关乎城市宏观安全、政府行政体系下的重要手段,国内现阶段绿色基础设施学科体系和制度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清晰界定绿色基础设施的构成内容和执行方式,才能更好地与现有城市规划管理体系融合,全面地保障绿色基础设施推广实施与评估考核。

和市政基础设施类似,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需要空间落实和实体建设的领域,如何科学界定空间的边界是绿色基础设施被认同的关键。从现有关于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来看,有从学理上探讨景观生态格局中的“基质、板块、廊道”的格局,也有从城市雨洪和水体安全、绿色出行、生物多样性建设,以及现在急剧恶劣的雾霾和城市空气污染进行分类研究。

随着后一形式的分类研究日渐丰满,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体系变得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分别应对着城市水污染、空气污染、生物危机、游憩危机等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的不断升级和演化,也直接影响着绿色基础设施内涵的不断更新。这表现出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具有生命力,不断与时俱进的科学概念。它的内涵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变化而变化,是一门需要长久研究的学科。

【绿色基础设施的构成体系】

针对当下的城市环境问题,我愿意相对明确将绿色基础设施界定为三方面的空间构成体系,以便于具体操作执行。第一是以湿地修复和重建为抓手的城市雨洪基础设施,第二是以绿道为抓手的城市游憩基础设施,第三是以荒地保护与科教为抓手的城市生物栖息地基础设施。分别解决城市内涝和水污染、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危机、城市生物多样性锐减和环境教育缺失的三大城市环境问题。

(1)以湿地修复和重建为抓手的城市雨洪基础设施

城市洪涝、年年看海的现象在绝大部分大城市出现,个别甚至造成极为惨痛的人员伤亡。为什么会是以湿地为抓手?湿地在农业时代中基本是不受重视,因为大量的农田承担了湿地调蓄的功能,农业时代广泛的荒野承担了湿地生物栖息的功能,所以湿地的调蓄和生物栖息两大功能在农业时代都并不突出,湿地自然不是农业时代必须的基础设施。

但在城市时代背景下,农田大面积减少丧失了调蓄功能,郊野远离城市导致城市生物栖息减少,这种情况下,湿地所承载的两个方面重要功能,显得意义重大,这就是当前城市湿地体系被广泛提及的原因所在,城市湿地体系构成最为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

在地理信息技术和城市水文学知识的合作下,科学地选址和论证规模,一套以城市湿体系为抓手的城市雨洪基础设施,对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增加地下水补给、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有明显的作用。尤其广大深陷雨水内涝灾害的城市,对湿地体系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换行]

【序言】

提笔写下面的文字是继我和同伴整理编著出《生态城市主义》一书后,一直的心愿。我的理解是:生态城市主义是一面理论旗帜,绿色基础设施是武器和路径,是实现生态城市必不可少的方法。尽管这两个学术概念和内容体系都是舶来品,我们也难免有拾人牙慧之嫌。

但面对日渐恶劣的城市环境问题,我更愿意放开门第之见,见贤思齐,用全世界的智慧来解决全世界最恶劣的中国城市环境问题。以下是这些年很长一段时间对这些话题的认识,和大家做一个朴素的交流,希望能获得更多的交流,我们共同找到一条道路为中国城市环境疗伤。

【绿色基础设施概述】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reenInfrastructure,简称EI)的提出,从名字上看,是和市政基础设施(道路、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同等重要的城市构成体系。国内EI的提出和研究近几年变得异常热烈,一方面因为我国的城市环境问题到了威胁人们基本生存和生命安全的地步,另一方面国际上关于EI的研究日渐成熟和丰满,这些都促进了中国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和推广。

但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关乎城市宏观安全、政府行政体系下的重要手段,国内现阶段绿色基础设施学科体系和制度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清晰界定绿色基础设施的构成内容和执行方式,才能更好地与现有城市规划管理体系融合,全面地保障绿色基础设施推广实施与评估考核。

和市政基础设施类似,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需要空间落实和实体建设的领域,如何科学界定空间的边界是绿色基础设施被认同的关键。从现有关于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来看,有从学理上探讨景观生态格局中的“基质、板块、廊道”的格局,也有从城市雨洪和水体安全、绿色出行、生物多样性建设,以及现在急剧恶劣的雾霾和城市空气污染进行分类研究。

随着后一形式的分类研究日渐丰满,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体系变得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分别应对着城市水污染、空气污染、生物危机、游憩危机等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的不断升级和演化,也直接影响着绿色基础设施内涵的不断更新。这表现出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具有生命力,不断与时俱进的科学概念。它的内涵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变化而变化,是一门需要长久研究的学科。

【绿色基础设施的构成体系】

针对当下的城市环境问题,我愿意相对明确将绿色基础设施界定为三方面的空间构成体系,以便于具体操作执行。第一是以湿地修复和重建为抓手的城市雨洪基础设施,第二是以绿道为抓手的城市游憩基础设施,第三是以荒地保护与科教为抓手的城市生物栖息地基础设施。分别解决城市内涝和水污染、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危机、城市生物多样性锐减和环境教育缺失的三大城市环境问题。

(1)以湿地修复和重建为抓手的城市雨洪基础设施

城市洪涝、年年看海的现象在绝大部分大城市出现,个别甚至造成极为惨痛的人员伤亡。为什么会是以湿地为抓手?湿地在农业时代中基本是不受重视,因为大量的农田承担了湿地调蓄的功能,农业时代广泛的荒野承担了湿地生物栖息的功能,所以湿地的调蓄和生物栖息两大功能在农业时代都并不突出,湿地自然不是农业时代必须的基础设施。

但在城市时代背景下,农田大面积减少丧失了调蓄功能,郊野远离城市导致城市生物栖息减少,这种情况下,湿地所承载的两个方面重要功能,显得意义重大,这就是当前城市湿地体系被广泛提及的原因所在,城市湿地体系构成最为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

在地理信息技术和城市水文学知识的合作下,科学地选址和论证规模,一套以城市湿体系为抓手的城市雨洪基础设施,对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增加地下水补给、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有明显的作用。尤其广大深陷雨水内涝灾害的城市,对湿地体系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换行]

(2)以绿道为抓手的城市游憩基础设施

尽管国内外对绿道功能的论述,通常包括了休闲游憩、绿色出行、环境保护、文化体验四大功能。但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尤其在投入条件有限、我国大城市建设密度高的前提下,城市绿道的功能选择并不那么宽泛。我国的城市具体情况决定了中国的城市绿道应该将首要功能放在居民休闲游憩之上。在休闲游憩的基础上兼顾绿色出行、环境保护和文化体验。

理顺了绿道的核心功能,就能更好地理解绿道选址的合理性,以公园串联道为主体的绿道体系应该是我国城市绿道的重点,并以此形成一条完善且独立的城市游憩体系。纵观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在规划之初对城市游憩绿道体系的忽略,或者在绿道规划设计中,忽略城区型游憩绿道而大力开展郊野型城市绿道建设,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目前的绿道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绿道在中国尚未进入正常轨道。

综上,以城市绿道为抓手的城市游憩基础设施,是中国高密度城市化中必需的绿色基础设施,是增强市民绿色体验、环境休闲、历史保护的综合手段。一条高品质的城市绿道网络需要规避的风险和陷进仍广泛存在,这是现阶段我国绿道建设所不容乐观的。

(3)以荒地保护与科教为抓手的城市生物栖息地基础设施

再以农业时代和城市时代的环境观对比来论,荒野对于农业时代而言,几乎是一个充满了丑陋和凶险的场所,但对于城市时代而言,荒野在大面积的人造环境中,却成为稀缺的城市资源。尤其是荒野所承载的生物栖居和环境教育功能。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夫人程虹教授的《寻归荒野》,书中对荒野的理解堪称美国自然文学的精华。荒野体现了城市文明对自然的敬畏,荒野是城市人尽可能体验原生自然、培养环境意识的场所,荒野是激发儿童创造力的源头。《我爱泥巴》、《森林里最后一个孩子》等畅销书都在表达城市人群对荒野的渴望,历史上没有那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对荒野的珍视。

台湾最大的环保协会是荒野保护协会,荒野保护协会的会长徐仁修是一位生态摄影家、作家,荒野保护协会的建立初衷是通过荒野体验培养市民尤其儿童的环境意识。荒野协会受到马英九的接见与支持,在全台数十个城市有分布,每年引导数万计的人群了解荒野,开展环境教育,足见荒野在城市中的受欢迎程度和重要作用。

同样在美国,荒野也受到了充分的重视,2009年,奥巴马签署《荒地保护法》,通过荒地的保护生物栖息和环境教育的场所。在我国如此广阔的幅员、数量众多的城市,以及高度的地区差距,依托台湾模式的民间环保协会进行荒地保护,是行不通的。中国的实际情况需要以荒地保护的法定机制来实现城市内生物栖息和环境教育。

另一个不利于我国荒地保护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城市绿地建设思路也与荒地保护之间存在着很大分歧。在城市规划和公园建设体系中,对公园的认识采用“造园”的思路,造一个新的园子来取代现有的环境,用观赏植物取代原生植物、用人工美学取代自然风貌,这既不能营造生物栖息,也无法开展环境教育。

在规划设计意象图中,规划设计师们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公园就会情理之中充满了绿色,建了公园就意味着充满鸟语花香。但现实的状况是以园林式思路进行的公园建设,不仅不能带来鸟语花香,反而会破坏掉原有场地的生物种类和多样性指数。而恰恰只有荒地能创造生物栖息和环境教育。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