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简介,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malysis,PHA),又称初步危险分析,主要用于危险物质和装置的主要工艺区域等进行分析。其功能主要有: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估计事故出现对人体及系统产生的影响;判定已识别的危险性等级,并采取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表 危险性等级划分表级别危险程度可能导致的后果I安全的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及系统损坏II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致于造成人员伤亡、系统损坏或降低系统性能,但应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III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防范对策措施。IV灾难性的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 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记录表见表 预危害性分析(PHA)记录表区域/工艺过程: 编号: 分 析 人 员: 日 期: 危险原因后果危险等级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建议安全控制措施

预先危险性分析示例

1)对系统的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操作条件和周边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调查;2)收集以往的经验积累和同类生产中发生的事故情况,判断所要分析的对象中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查找出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3)根据经验积累用技术诊断等方法确定危险源;4)识别危险转化条件,研究危险因素转变成事故的触发条件;进行危险性分级,确定危险程度,找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制定安全技术防范措施。按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步骤及要求,对涉及到的评价范围,进行系统的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评价见预先危险性分析表5-2 (1~9)。 预先危险性分析(1)潜在事故火灾、爆炸危险因素可燃爆物质(如苯酚、丙酮、甲烷气体等)泄露,压力容器爆炸触发条件一一、故障泄漏1.贮罐、槽、塔、器、管线阀门、法兰等破损、泄漏;2.罐、槽、塔、器、管、阀、表等连接处泄漏,泵破裂或转动设备密封处泄漏;3.罐、槽、塔、管、阀等因加工、材质、焊接等质量不好或安装不当而泄漏;4.罐、槽、塔、器、阀门、泵、管道、流量计、仪表连接处泄漏;5.撞击或人为损坏造成容器、管道泄漏,以及贮罐、槽等超装溢出;6.由自然灾害(如雷击、台风、地震)造成设备破裂泄漏。二、运行泄漏1.超温、超压造成破裂、泄漏;2.安全阀、防爆膜等安全附件失灵、损坏或操作不当;3.进出料配比、料量、速度不当造成反应失控导致容器、管道等破裂、泄漏;4.物料在容器、管道或其它贮存体中自聚、破裂、泄漏;5.热交换不充分而造成能量过量积聚,导致罐、槽、塔、器等破裂、泄漏;6.垫片撕裂造成泄漏,以及骤冷、急热造成罐、槽、塔、器等破裂、泄漏;7.承压容器未按有关规定及操作规程操作;8.转动部件不洁而摩擦产生高温及高温物件遇易燃物品。发生条件1.易燃易爆物蒸汽压达爆炸极限;2.易燃易爆物料泄漏;3.易燃物质遇明火;4.存在点火源、静点、高温物体等引发能量。触发条件二一、明火1.火星飞溅;2.违章动火;3.外来人员带入火种;4.物质过热引发;5.点火吸烟;6.他处火灾蔓延;7.其它火源。二、火花1.金属撞击(带钉皮鞋、工具碰撞等);2.电气火花;3.线路老化或受到损坏,引燃绝缘层;4.短路电弧;5.静电;6.雷击;7.进入车辆未戴阻火器等(一般要禁止驶入);8.手机、BP机火花,焊、割、打磨产生火花等。事故后果物料跑损、人员伤亡、停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危险等级IV级危险程度破坏性的防范措施一、控制与消除火源1.严禁吸烟、火种和穿带钉皮鞋、不带阻火器车辆进入易燃易爆区;2.严格执行动火证制度,并加强防范措施;3.易燃易爆场所一律使用防爆性电气设备;4.严禁钢性工具敲击、抛掷,不使用发火工具;5.按标准装置避雷设施,并定期检查;6.严格执行防静电措施;7.加强门卫,严禁机动车辆进入火灾、爆炸危险区;8.运送物料的机动车辆必须配戴完好的阻火器,正确行驶,不能发生任何故障和车祸;9.转动设备部位要保持清洁,防止因摩擦引起杂物等燃烧;10.周围居民点在一定范围内不能燃放烟花爆竹。二、严格控制设备及其安装质量1.罐、槽、塔、器、泵、阀、压机、冷机、管线质量;2.压力容器、管道及其仪表要定期检验、检测、试压;3.对设备、管线、泵、阀、报警器监测仪表定期检、保、修;4.设备及电气按规范和标准安装,定期检修,保证完好状态;5.易燃易爆物挥发、散落场所的高温部件须隔热、密闭措施;三、加强管理、严格工艺,防止易燃、易爆物料的跑、冒、滴、漏1.区内根据"170号公约"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张贴作业场所危险化学品安全标签;2.杜绝"三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纪),严守工艺规定,防止工艺参数发生变化;3.坚持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液位报警器、呼吸阀、压力表、氮封、安全阀、防护墙、管线防冻、防腐、联锁仪表、消防及救护设施是否完好?液位报警器是否正常?罐、槽、塔、器、管、进出料阀(包括截止阀、自动调节阀)等有否泄漏?消防通道、地沟是否畅通;4.检修时做好隔离、清空、通风,在监护下进行动火等作业;5.加强培训、教育、考核工作,经常性检查有否违章、违纪现象;6.防止易燃、易爆物料的跑、冒、滴、漏;7.严防车辆撞坏管线、管架桥等设施;四、安全设施保持齐全、完好1.安全设施(包括消防设施、遥控装置等)保持齐全完好;2.贮罐安装高、低液位报警器,易燃易爆场所安装可燃气体监测报警装置。 预先危险性分析(2)潜在事故中毒、窒息危险因素1.有毒物料(如苯酚、丙酮、甲烷气体等)泄漏;2.窒息性气体(如酸性气体等);3.检修、抢修作业时接触有毒或窒息性物料触发条件一1.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有毒有害物料:石油、汽油、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发生泄漏;2.泄漏原因如"火灾、爆炸"触发事件中"1.故障泄漏和2.运行泄漏"等方面;3.检修、维修、抢修时,罐、槽、塔、器、管、阀等中的有毒有害物料未彻底清洗干净;4.窒息性或毒性气体的泄漏量较大,且有积聚;5.在容器内作业时缺氧发生条件1.有毒物料超过容许浓度;2.毒物摄入体内;3.缺氧触发条件二1.毒物及窒息性物质浓度超标;2.通风不良;3.缺乏泄漏物料的危险、有害特性及其应急预防方法的知识;4.不清楚泄漏物料的种类,应急处理不当;5.在有毒现场无相应的防毒过滤器、面具、空气呼吸器以及其它有关的防护用品;6.因故未戴防护用品;7.防护用品选型不当或使用不当;8.救护不当;9.在有毒或缺氧、窒息场所作业时无人监护事故后果物料跑损、人员中毒窒息危险等级III级危险程度危险的防范措施1.严格控制设备及其安装质量,消除泄漏的可能性与"火灾、爆炸"防范措施中"2.严格控制设备及其安装质量;3.防止易燃、易爆物料的跑、冒、滴、漏;4.加强管理、严格工艺;5.安全设施保持齐全、完好"等各项相同;2.严防车辆行驶时撞坏管线、管架桥、其它设备;3.泄漏后应采取相应措施: ①查明泄漏源点,切断相关阀门,消除泄漏源,及时报告; ②如泄漏量大,应疏散有关人员至安全处。4.定期检修、维护保养,保持设备完好;检修时,彻底清洗干净并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浓度氧含量,合格后方可作业;作业时,穿戴劳动防护用品,有人监护并有抢救后备措施;5.要有应急预案,抢救时勿忘正确使用防毒过滤器、氧气呼吸器及其它劳动防护用品;6.组织管理措施 ①加强检查、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有否跑、冒、滴、漏; ②教育、培训职工掌握有关毒物的毒性,预防中毒、窒息的方法及其急救法,建立毒物周知卡; ③要求职工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④设立危险、有毒、窒息性标志; ⑤设立急救点,配备相应的急救药品、器材; ⑥培训医务人员对中毒、窒息、灼烫等的急救处理能力。 预先危险性分析(3)潜在事故灼伤危险因素高温物物(如苯酚、高温导热油、高温双酚A、蒸气等)化学灼伤(如苯酚) 触发条件一1.高温物料(如蒸汽)泄漏;2.搬运、使用等作业时无意触及;3.清洗罐、槽、阀、泵、管等设备时触及,或由于清洗不净而在检修时触及;4.设备、管道、阀门、泵等连接处密封不良或腐蚀;5.密封件损坏、紧固件松动;6.罐、槽、管道等破损发生条件高温物料等溅及人体触发条件二1.泄漏的高温和低温物料溅及人体;2.工作时不小心触及酸碱物料;3.工作时人体无意触及高温器体表面;4.地坪及周围设备不防腐蚀;5.人进入现场无个体防护措施。事故后果导致人员灼烫伤、财产受损危险等级II级危险程度临界的防范措施1.防止泄漏首先选用质量合格管线、容器等,并精心安装;2.合理选用防腐材料,保证焊缝质量及连接密封性;3.定期检查跑、冒、滴、漏,保持罐、槽、塔、器、管阀完好,保护保温层完好无缺;4.涉及酸碱液、高温物料作业,必穿戴相应防护用品如防碱服、手套、靴及防护眼镜等;5.检查、检修设备,必须先清洗干净并作隔离,且检测合格;6.加强对有关化学品和高温物料灼烫伤预防知识和应急处理方法的培训和教育;7.在贮罐周围设置防护堤,地坪及堤应能耐腐蚀;8.设地下排污池,排污池应能耐腐蚀,一旦液碱漏出应用水冲洗至废水系统;9.在液碱可能泄漏的法兰、泵、阀门等处装防喷射设施;10.设立救护点,并配备器材和物品,如洗眼器等;11.设立警示标志。 预先危险性分析(4)潜在事故触电危险因素漏电、绝缘损坏、安全距离不够、雷击触发条件一1.设备漏电;2.安全距离不够(如架空线路、室内线路、变配电设备、用电设备及检修的安全距离);3.绝缘损坏、老化;4.保护接地、接零不当;5.手持电动工具类别选择不当,疏于管理;6.建筑结构未做到"五防一通"(即防火防水、防漏、防雨雪、防小动物和通风良好);7.防护用品和工具质量缺陷或使用不当;8.雷击发生条件1.人体接触带电体;2.安全距离不够,引起电击穿;3.通过人体的电流时间超过50mA/S;4.设备外壳带电触发条件二1.手及人体其它部位、随身金属物品触及带电体,或因空气潮湿,安全距离不够,造成电击穿;2.电气设备漏电、绝缘损坏,如电焊机无良好保护措施,外壳漏电、接线端子裸露、更换电焊条时人触及焊钳或焊接变压器一次、二次绕组损坏,利用金属结构、管线或其它金属物作焊接回路等;3.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接地不良;4.防护用品、电动工具验收、检验、更新程序有缺陷;5.防护用品、电动工具使用方法不当;6.电工违章作业或非电工违章操作;7.雷电(直接雷、感应雷、雷电侵入波)事故后果人员伤亡、引发二次事故危险等级III级危险程度危险的防范措施1.电气绝缘等级要与使用电压、环境动作条件相符,并定期检查、检测、维护、维修、保持完好状态;2.采用遮拦、护罩、箱匣等防护措施,防止人体接触带电体;3.架空、室内线、所有漏电设备及其检修作业要有安全距离;4.严格按标准要求对电气设备做好保护接地和三相接零;5.金属容器或有除空间内作业,宜用12伏电设备,并有监护;6.电焊机绝缘完好、接线不裸露,定期检测漏电,电焊作业者穿戴防护用品,注意夏季防触电,有监护和应急措施;7.根据作业场所特点正确选择Ⅰ、Ⅱ、Ⅲ类手持电动工具,确保安全可靠,并根据要求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8.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电气安全规章制度和电气操作规程;9.坚持对员工的电气安全操作和急救方法的培训、教育;10.定期进行电气安全检查,严禁"三违";11.对防雷措施进行定期检查、检测,保持完好、可靠状态;12.制定并执行电气设备使用、保管、检验、维修、更新程序;13.特种气设备执行培训、持证上岗,专人使用制度;14.按制度对强电线路加强管理、巡查、检修。 预先危险性分析(5)潜在事故物体打击和起重伤害危险因素物体坠落;物体弹击;坍塌撞击;挤压等触发条件一1.高处有未被固定的物体被碰撞或风吹等坠落;2.工具、器具等上下抛掷;3.起重吊装作业,因捆扎不牢或有浮物,或吊具强度不够或斜吊斜拉致命物体倾斜;4.设施倒塌;5.爆炸碎片抛掷、飞散;6.物体弹击或挤压;7.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等发生条件坠落物体击中人体触发条件二1.未戴安全帽;2.在起重或高处作业区域内行进、停留;3.在高处有浮物或设施不牢,即将倒塌的地方行进或停留;4.吊具缺陷严重(如因吊具磨损而强度不够、吊索选用不当等);5.违反"十不吊"规定;6.堆垛不稳而倒塌,或铲车堆垛袋装成品发生倒落;7.燃爆事故波及事故后果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险等级III级危险程度危险的防范措施1.起重设备按规定进行检查、检测、保持完好状态;2.起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严格遵守"十不吊";3.高处作业要严格遵守"十不登高";4.避免起重、高处作业区和其它有规范危险区域行进和停留;5.高处需要的物件必须合理摆放并固定牢靠;6.及时清除、加固可能倒塌的设施;7.堆垛要齐、稳、牢,常检查铲车,不能故障运行;8.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杜绝"三违";9.加强防止物体打击的检查和安全管理工作;10.作业人员、进入现场的其他人员都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特别是安全帽 预先危险性分析(6)潜在事故机械伤害(泵、机)危险因素绞、割、碾、碰、挤、戳,伤及人体触发条件一1.在生产检查、维修设备时,不注意而被碰、割、戳、碾、挤等;2.衣物等被绞入转动设备;3.旋转、往复、滑动物体撞击伤人;4.切割刀具、突出的机械部分、毛坯及工具设备边缘毛刺或锋利处碰划伤发生条件人体碰到转动、移动等运动物体触发条件二1.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2.劳动防护用品未正确穿戴;3.违章作业事故后果人体伤害危险等级II级危险程度临界的防范措施1.工作时注意力要集中,要注意观察;2.正确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3.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4.设备转动部分设置防护罩(如外露轴等);5.危险运动部位的周围应设置防护栅栏;6.机器设备要定期检查、检修,保证其完好状态 预先危险性分析(7)潜在事故高处坠落危险因素进行登高架式、检查、检修等作业触发条件一1.高处作业有洞无盖、临边无栏,不小心造成坠落;2.无脚手架、板,造成高处坠落;3.梯子无防滑措施,或强度不够、固定不牢造成跌落;4.高处行道、塔杆、贮罐扶梯、管线架桥及护栏等锈蚀,或强度不够造成坠落;5.未穿防滑鞋或防护用品穿戴不当,造成滑跌坠落;6.在大风、暴雨、雷电、霜冻、积雪条件下登高作业,不慎跌落;7.吸入有毒、有害气体或氧气不足、身体不适造成跌落;8.作业时嬉戏打闹发生条件1.2m以上(含2m)高处作业;2.作业面下是设备或硬质地面触发条件二1.无脚手架和防规范措施,踩空或支撑物倒塌;2.高处作业面下无安全网;3.未系安全带或安全带挂结不可靠;4.安全带、安全网损坏或不合格;5.违反"十不登高"规定;6.未穿防滑鞋、紧身工作服;7.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8.情绪不稳定,疲劳作业、身体有疾病、工作时精力不集中事故后果人员伤亡危险等级III级危险程度危险的防范措施1.登高作业人员必须在身心健康状态下登高作业,必须严格执行"十不登高";2.登高作业人员必须穿戴防滑鞋、紧身工作服、安全帽,系好安全带;3.事先搭设脚手架等安全设施;4.在屋顶、塔杆、贮罐等高处作业顶设防护栏杆、安全网;5.入罐进塔工作时要检测毒物深度氧含量,并有现场监护;6.上下层交叉作业顶搭设严密牢固之中间隔板、罩棚作隔离;7.临边、洞口要做到"有洞必有盖""有边必有栏"以防坠落;8.安全带安全网、栏杆、护墙、平台要定期检查确保完好;9.六级以上大风、暴雨、雷电、霜冻、大雾、积雪等恶劣气候条件下尽可能避免高处作业;10.可以在地面做的作业,尽量不要安排在高处做,即"尽可能高处作业平地做";11.加强对登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工作;12.坚决杜绝登高作业中的"三违"。 预先危险性分析 (8)潜在事故车辆伤害(铲车、运输原料及成品车辆)危险因素车辆撞人,车辆撞设备、管线触发条件一1.车辆有故障(如刹车、阻火器不灵、无效等);2.车速过快;3.道旁管线、管架桥无防撞设施和标志;4.路面不好(如路面有陷坑、障碍物、冰雪等);5.超载驾驶发生条件车辆撞击人体、设备、管线等触发条件二1.驾驶员道路行驶违章;2.驾驶员工作精力不集中(抽烟、谈话、打手机等);3.驾驶员酒后驾车;4.驾驶员疲劳驾驶;5.驾驶员情绪不好或情绪激动时驾车事故后果人员伤害、撞坏管线等造成泄漏,引起二次事故危险等级II级危险程度临界的防范措施1.生产现场(特别是易燃易爆区)严禁车辆入内;2.增设交通标志(特别是限速行驶标志);3.保持路面状态良好;4.管线等不设在紧靠路边;5.驾驶员遵守交通规则,道路行驶不违章;6.加强驾驶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如要求行驶时不吸烟、不谈话、不疲劳驾驶、不酒后驾驶、不激情加速,行驶时注意观察、集中注意力等);7.行驶车辆无故障,保持完好状态;8.车辆不超载、不超速行驶 预先危险性分析(9)潜在事故噪声危害危险因素各类泵、离心机、结片机、热油炉等噪声触发条件一作业人员在风机、泵房等噪声强度大的场所作业;蒸汽等带压物料泄漏或排空发生条件缺乏个体防护用品(护耳器等)触发条件二1.装置没有减振、降噪设施;2.减振、降噪设施无效;3.未戴个体护耳器;①因故、或故意不戴护耳器;②无护耳器;4.护耳器无效;①选型不当;②使用不当;③护耳器已经失效事故后果听力损伤危险等级I级危险程度临界的防范措施1.采取隔声、吸声、消声等降噪措施;2.设置减振、声阻尼等装置;3.佩戴适宜的护耳器;4.实行时间防护,即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停留时间 经过危险性预先分析可以得到主要和可能的潜在事故类型,该装置最主要的潜在事故类型为灼伤、火灾、爆炸、物体打击、机械伤害事故。也有可能会发生的潜在事故类型为中毒、窒息、触电、高处坠落、起重伤害、车辆伤害、噪声危害。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