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其国院士:中国土壤保护宏观战略思考,赵其国

土壤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国家层面的顶层规划十分必要。赵其国院士在本次高层论坛上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我国土壤保护工作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及土壤保护道路上各个阶段的战略目标,为制定国家土壤安全战略规划提供指导。

赵院士谈到,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兴国安邦、文明建设的基础资源。土壤与地球——生命密切关联,保护土壤的安全,也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生命的安全,它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安全密切相关,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当前,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我国土壤问题日趋突出,不仅威胁到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还影响到社会稳定、投资贸易和环境外交,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因此,针对我国土壤资源、肥力、生态和环境中的突出问题,以改善土壤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为目标,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保护宏观战略思想、战略任务、战略重点以及战略实施对策,构建人地和谐、永续利用的中国土壤安全保护体系,是新时期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它对持续利用保护土壤资源,改善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粮食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城乡人居环境健康,促进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赵院士从我国土壤保护工作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及期望达到的战略目标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指导思想——“由点到面,实现民族复兴梦”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指导下,我们应以“人地和谐,地力常新,安全健康,永续利用”为土壤保护的出发点,以流域性、区域性、城乡工矿区土壤障碍及污染问题综合防治为重点,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土—水—气—生—人”一体化的土壤圈研究体系,建立适合国情的融“预防—控制—修复—监管”为一体的土壤圈管理体系;通过全面实施土壤保护战略,稳固维系中华民族繁荣与文明发展的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根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国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和生态文明社会的全面建设。

战略方针——“六个统筹、三个坚持,建设土壤安全保护体系”

面对现阶段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显现或潜在的土壤资源退化和土壤环境污染问题,我们需要统筹土壤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建设,统筹土壤肥力维护与农业持续发展,统筹土壤生态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统筹土壤污染治理与人居环境安全保障,统筹土壤合理利用与全球变化影响,统筹服务土壤保护的中央、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资源投入。

我们需要坚持“土壤利用与土壤保护同步,土壤数量与土壤质量并重”,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土壤分区分类保护;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土壤环境保护法治,提高社会公众的土壤保护意识,长期不懈地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安全保护体系。

战略目标——“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良性循环”

我们的土壤保护工作要以维护土壤生态功能、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业生产、食物安全和人体健康为目标,查明全国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状况,提高土壤肥力和净化功能,有效避免、遏制或消除土壤资源退化和土壤环境污染;积极推进土壤科技创新,发展土壤圈层理论和新兴研究方法,建立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的预防控制修复技术应用体系,创新现代土壤科学,促进土壤科技进步和专业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中国土壤保护法制、体制和机制,提升土壤质量监管能力,逐步健全国家土壤保护体系。最终创建“我国土壤安全工程体系”。

为实现以上总体目标,分别确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土壤保护阶段性目标。

(1)近期目标(2020年):

建立和健全我国土壤保护法制、体制和机制,初步建立国家土壤保护体系,实现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有效监管;进一步摸清全国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状况,提升土壤保护科技研究水平;使土壤污染退化趋势总体得到有效遏制,对食物安全、饮用水资源和人群健康构成重大隐患的土壤污染区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脆弱区和农业主产区的土壤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

(2)中期目标(2030年):

进一步完善国家土壤保护体系,健全土壤保护监管体系,全面提升国家土壤科技研究和教育水平;基本遏制区域土壤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趋势,修复具有不可接受的高风险土壤污染区,使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明显改善。

(3)长期目标(2050年):

基本消除土壤污染区,总体稳定土壤退化区;全面改善土壤生态功能和土壤环境质量;健全国家土壤保护体系与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整体进入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良性循环阶段。

赵其国院士简介: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盐渍土分委员会主席,国际土壤学会土壤环境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国际山地研究中心理事,江苏省和南京市科协副主席。长期从事中国及世界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