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国外经验 我国绿色金融借船生态银行出海,银行山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015年4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吹响了加快绿色发展的号角。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推进生态银行建设,将有利于促进生物和生态事业可持续发展。而国外生态银行建设经验的启示,为我国全面推进生态银行建设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从1988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成立,到德国复兴信贷银行 ( KFW) 主营绿色信贷产品,再到我国兴业银行成为首家加入“赤道原则”的中资银行,绿色金融和生态银行已经逐渐成为21世纪的发展趋势。

多年来,贵州一直致力于绿色金融和生态银行的探索与建设,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建设生态银行,以及推动绿色信贷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可以说,贵州的好山好水为生态银行的落地的与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先天条件,而生态银行带来的绿色信贷也让贵州的好山好水好上加好。

生态银行:

引导经济资源,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银行(Eco-bank)是以促进生物和生态事业发展为目的而经营信贷业务的银行,是把筹集的资金投入到其他领域使之增值,然后再投入到生态建设领域作为保障。

与其他银行不同之处在于,生态银行在金融活动中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把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潜在成本、收益、风险、回报纳入投融资决策中,通过对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

1988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成立。这是联邦德国的首家以保护生态为目的的银行,在世界上也属首家。因该银行主要经营自然和环境保护信贷业务,故又称为绿色银行。

生态银行是发展绿色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绿色金融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被称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元年。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要构建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目前,由于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花费巨大,政府一下子难以满足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对人、财、物投入的急切需求。发展绿色金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必然要求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为资源环境、生态建设等领域引入更多资本,将最新、最先进的环境管理理念和生态治理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建设中,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德国生态银行的启迪:

遵循“赤道原则”和大力发展绿色信贷

据了解,“赤道原则”是一套国际先进的项目融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行业标准。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也是国际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开展绿色信贷的具体行动指南。“赤道原则”强调重视环保,倡导环境、社会和企业的和谐有序发展,强调银行在提供融资服务时,应通过风险识别、控制和利率调节来引导资源配置。

“赤道原则”涉及 10 大原则、8 个绩效标准、62 个行业,德国银行按照 “赤道原则”要求进行信贷审批。到目前为止,德国有相当数量银行已加入 “赤道原则”, 成为世界知名的 “赤道银行”, “赤道原则”已成为德国银行业普遍遵循的重要准则。

事实上,德国是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倡导建立生态银行的主要国家,还是绿色信贷政策的发源地。在政府、银行共同参与下,德国经过多年发展相继开发出一系列绿色信贷产品,为环保和节能项目提供低息贷款,通过发挥金融机构资金杠杆和资源配置作用,绿色信贷已成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经济手段,也是 21 世纪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德国政府支持国家政策性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 ( KFW) 便主营绿色信贷产品,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政府负责对其融资资金进行贴息并打捆成绿色信贷产品。KFW 测算出盈利利率和优惠利率,将资金开发成长期、低息的金融产品销售给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以优惠的利息和贷款期为终端客户提供支持环保、节能和温室气体减排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以2008年KFW为例,该行环境保护融资为48亿欧元,占政策性贷款总额的21.66%。此外,对于采用最新环保技术的示范项目,该行能获得由环境部提供的最高达30%的贴息。另外2008年共计有42亿欧元的贴息贷款投向了可再生能源。截至2008年底,“中小企业能效特别基金”共计批准了558笔能效项目贷款,总额为3.15亿欧元。2008 年节能改造项目贷款总额为67亿欧元,比2007年增长了34%;项目总数为22.6万个,大约占全国的25%;生态建筑项目贷款为24亿欧元,共计5.4万个项目。据该行数据显示,该行2013年累计提供贷款725亿欧元,其中环保融资278亿欧元,占总投资的38.34%,环保融资已较2008年增长4.79倍。

可以说,生态银行围绕着促进生物和生态事业发展而开展经营信贷业务,而绿色信贷则使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建设循环经济、鼓励绿色制造等为企业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利率的信贷政策,通过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向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从而实现资金“绿色配置”。

[换行]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015年4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吹响了加快绿色发展的号角。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推进生态银行建设,将有利于促进生物和生态事业可持续发展。而国外生态银行建设经验的启示,为我国全面推进生态银行建设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从1988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成立,到德国复兴信贷银行 ( KFW) 主营绿色信贷产品,再到我国兴业银行成为首家加入“赤道原则”的中资银行,绿色金融和生态银行已经逐渐成为21世纪的发展趋势。

多年来,贵州一直致力于绿色金融和生态银行的探索与建设,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建设生态银行,以及推动绿色信贷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可以说,贵州的好山好水为生态银行的落地的与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先天条件,而生态银行带来的绿色信贷也让贵州的好山好水好上加好。

生态银行:

引导经济资源,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银行(Eco-bank)是以促进生物和生态事业发展为目的而经营信贷业务的银行,是把筹集的资金投入到其他领域使之增值,然后再投入到生态建设领域作为保障。

与其他银行不同之处在于,生态银行在金融活动中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把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潜在成本、收益、风险、回报纳入投融资决策中,通过对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

1988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成立。这是联邦德国的首家以保护生态为目的的银行,在世界上也属首家。因该银行主要经营自然和环境保护信贷业务,故又称为绿色银行。

生态银行是发展绿色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绿色金融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被称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元年。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要构建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目前,由于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花费巨大,政府一下子难以满足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对人、财、物投入的急切需求。发展绿色金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必然要求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为资源环境、生态建设等领域引入更多资本,将最新、最先进的环境管理理念和生态治理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建设中,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德国生态银行的启迪:

遵循“赤道原则”和大力发展绿色信贷

据了解,“赤道原则”是一套国际先进的项目融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行业标准。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也是国际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开展绿色信贷的具体行动指南。“赤道原则”强调重视环保,倡导环境、社会和企业的和谐有序发展,强调银行在提供融资服务时,应通过风险识别、控制和利率调节来引导资源配置。

“赤道原则”涉及 10 大原则、8 个绩效标准、62 个行业,德国银行按照 “赤道原则”要求进行信贷审批。到目前为止,德国有相当数量银行已加入 “赤道原则”, 成为世界知名的 “赤道银行”, “赤道原则”已成为德国银行业普遍遵循的重要准则。

事实上,德国是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倡导建立生态银行的主要国家,还是绿色信贷政策的发源地。在政府、银行共同参与下,德国经过多年发展相继开发出一系列绿色信贷产品,为环保和节能项目提供低息贷款,通过发挥金融机构资金杠杆和资源配置作用,绿色信贷已成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经济手段,也是 21 世纪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德国政府支持国家政策性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 ( KFW) 便主营绿色信贷产品,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政府负责对其融资资金进行贴息并打捆成绿色信贷产品。KFW 测算出盈利利率和优惠利率,将资金开发成长期、低息的金融产品销售给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以优惠的利息和贷款期为终端客户提供支持环保、节能和温室气体减排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以2008年KFW为例,该行环境保护融资为48亿欧元,占政策性贷款总额的21.66%。此外,对于采用最新环保技术的示范项目,该行能获得由环境部提供的最高达30%的贴息。另外2008年共计有42亿欧元的贴息贷款投向了可再生能源。截至2008年底,“中小企业能效特别基金”共计批准了558笔能效项目贷款,总额为3.15亿欧元。2008 年节能改造项目贷款总额为67亿欧元,比2007年增长了34%;项目总数为22.6万个,大约占全国的25%;生态建筑项目贷款为24亿欧元,共计5.4万个项目。据该行数据显示,该行2013年累计提供贷款725亿欧元,其中环保融资278亿欧元,占总投资的38.34%,环保融资已较2008年增长4.79倍。

可以说,生态银行围绕着促进生物和生态事业发展而开展经营信贷业务,而绿色信贷则使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建设循环经济、鼓励绿色制造等为企业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利率的信贷政策,通过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向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从而实现资金“绿色配置”。

[换行]

绿色信贷政策助力我国生态银行的发展

据了解,我国绿色信贷政策于2007年7月正式启动,目前已成为一项十分活跃的环境经济政策,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市场手段。从实践来看,绿色信贷具有优化资源配置、防控环境风险、引导企业行为三大功能。绿色信贷政策通常利用贷款品种、期限、利率和额度等手段支持环保、节能项目或企业,同时对违反环保、节能等方面法律法规的项目或企业采取停贷、缓贷甚至收回贷款等处罚措施。如果借款人不愿或不能遵守“赤道原则”所提出的社会和环境政策,银行就会拒绝为其项目提供贷款。

在建设生态银行的初期,伴随绿色经济的兴起,兴业银行作为首家加入“赤道原则”的中资银行,在国内银行业中率先掀起了绿色金融的创新之风。该行将环境经济制度中经济激励与法律规则的权利义务相结合,激励市场主体经济行为向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方向转变,实现外在环境成本内在化和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 “兼容”。

截至2014年12月末,兴业银行已累计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了绿色金融融资5558亿元,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2960亿元。据测算,所支持的这些项目可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节约标准煤2352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6880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COD) 123万吨,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1711万吨,年节水量26229 万吨,节能减排量相当于10万辆出租车停驶33年。

贵州探索:好山好水中的绿色信贷

由于缺少资金,无法及时改善许多基础设备,来自贵州省紫云县坝羊乡茶叶专业种植大户罗小红、王启周曾经错过了许多生产的最佳时机。直到2014年,他们终于迎来了转机。

针对茶农的房屋、土地等不能作为大额贷款抵押的现况,贵州省紫云农商行坝羊支行从2014年3月起开始创新了“公司+农户”与“基地+农户+合作社”等新的贷款模式,积极动员农户联保加入合作社,并对公司与合作社进行评级授信,入社农户可以在合作社的授信范围内进行一次授信多次借贷,农户的最高授信额度可达到15万元,给茶农带来了方便。

绿色信贷就这样飞到了罗小红和王启周的身边,过去他们只能申请限额1至3万元的小额贷款,这实在无法满足作为茶农生产法阵的需要。“有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我们不需要任何抵押就可以进行‘绿色信贷’,不仅满足了茶叶种植的资金需求,而且不会因为借钱而东奔西忙了。”罗小红说。

据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介绍,该绿色信贷在授信额度上,从1万元到5至20万元,甚至有的达到50万元。这样的方式也推广到了贵州的其他山水中。例如湄潭县推出茶园抵押贷款、凤冈县推广“三权”抵押贷款,积极探索解决茶产业大户的融资通道。通过担保方式创新,支持了一批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有效地延伸了茶产业链条,推进了茶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绿色信贷来到了贵州的好山好水中,推动着当地的绿色金融和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向前。2014年6月,原兴业银行观山湖支行更名为观山湖生态支行,这也是兴业银行系统内首家以“生态”命名的分支机构。

截至2016年4月末,兴业银行贵阳分行已对15个项目贷款开展了赤道原则适用性判断,涉及金额63.45亿元;累计为节能环保领域提供绿色融资51.27亿元,余额36.42亿元,涉及可再生资源开发、城市供水、污水处理、能源产业节能减排等多个领域。近期,该行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贵阳某景区开发项目提供融资40多亿元。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