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瑞达带你走进神秘的英利工厂

 当南非球员沙巴拉拉打入本届世界杯第一粒进球后,全世界为之欢腾,远在万里之外的河北省保定市工人李洋,却为另外一种“进球”兴奋不已:每场世界杯的直播,镜头都会闪过球场边诸多广告牌中“中国英利”的LOGO—英利绿色能源有限公司(YGE.NYSE)是首家赞助世界杯的中国公司。

 在那个上千万美元的LOGO背后,李洋到的是一条环环相扣的太阳能产业链,“而每一环都是1万余名英利工人主动创造的结果,也包括我—一个光伏组件装框工人。”

 6月12日,经历了昨夜的沸腾,李洋去高新区翠园街的英利上班。7点,像往常一样,董事长苗连生率领所有高管站在厂区门口,对每个来上班的员工高喊:“早上好!”随后,李洋和所有同事一起练当过军人的老板亲自编排的早操。7:55,广播静下来,李洋赶到工位。一横一竖,拼框,冲压……相同的操作,他已重复干了6年。

 2004年春天,就在德国和西班牙光伏市场爆炸式增长的那一年,李洋和其他2000多名刚离开校门的中专、技校生走进了这家工厂。当时,英利仅有一条3兆瓦的生产线,但它以低价和全产业链(全世界只有四家公司具备)著称。英利共有6大车间,分别是硅料、铸锭、切片、电池、组件和系统集成,组件环节又分焊接、敷设、层压、装框和擦拭5道工序,而李洋负责的就是第四道工序装框。

 身处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基地和出口国,英利的工厂自动化程度已经很高,来自日本的全自动焊接机、自动装框机、传送带等蔚然壮观。“但与大家想象不同的是,流水线出现后,英利的技术人员、工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密切了。”英利集团副总裁郑小强对《中国企业家》说。

 人与机器在西方工业革命史上,人与机器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机器能提高效率,但又会对人异化……1946年,《财富》刊登了一篇《无需人的机器》,自动化工厂在商界引起热议。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