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百辉:互联网+推动“中国制造”转型“中国智造”,罗百辉

5月19日,市场期待已久的中国版“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终于落地。《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中国制造2025》究竟怎样引领我国制造产业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将如何改变中国制造业?我国的制造产业应该走怎么样的发展之路?近日,记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谦,请他们谈谈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和理解。

记者:日前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哪方面的内容是你最关注的?

罗百辉:工业互联网和机器人无疑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随着与“互联网+”的融合,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将围绕工业互联网和机器替代的路线展开。工业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整体竞争力,就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互联网+”最早实现的行业之一。而智能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的使用,则将成为先进高端制造装备的“大脑”。国际机器人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27%,达到22.5万台左右,其中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54%。

工业互联网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方向,将为传统行业带来巨大效率改进,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有望可带来3万亿美元GDP增量,相关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记者:《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大力推动十大领域突破发展,那么你认为十大领域中,那个领域更容易有突破发展?

罗百辉:《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

我认为,上述十大领域中,其中一个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系统。智能装备中的机器人特别是智能机器人是重中之重。

工业机器人作为实现工业自动化的中坚力量,正悄然改变着制造业的用工模式,以人为主的生产模式正逐步向以机器人为主的模式转变。在用工荒和安全法规的压力下,众多企业都表现出了迫切的机器人换人需求。企业也开始逐渐接受机器人生产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优势。

此外,随着市场的不断升温,机器人及成套装备成本快速下降,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出台的“一年回本的机器人”投资方案导致了机器人应用市场拐点的提前到来。在政策支持和社会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一场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风暴正在席卷全球。

记者:《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目前,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与国外的差距在哪里?

罗百辉:当前我国数控机床正处于快速提升阶段。近几年,为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和发电设备等制造领域研发的高端数控机床品种已达100余种,但与国外先进机床制造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制造装备和管理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及可靠性不高。精密制造设备品种少、精度保持性较低、自动化水平不高及环保性差。企业的质量争优意识还不够深化,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质量管理能力薄弱等,成为企业制造出的产品质量差、可靠性及精度保持性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是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高,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现阶段我国数控机床先进技术的来源多数是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总体还处于技术跟踪状态,对消化、吸收和改进的投入远远不够。高效、柔性、精密机床主机及关键功能部件的设计技术、制造技术、试验技术、集成技术和用户工艺研究等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还有待加强,高性能数控系统及智能化技术还不够成熟;技术标准水平低、行业贯彻不够全面;产品性能与可靠性不高,品牌附加值低,影响了市场竞争力。

三是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专业化配套体系不完善,仍依赖进口。对数控机床功能和性能起决定作用的中高档数控系统、精密大功率电主轴等关键功能部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心技术仍有待发展,因而未能形成完整的技术链和产业链,专业化分工不明确,尚难满足高端数控机床的应用需求,至今大部分依然靠国外进口。

四是制造过程和应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大,机床综合利用率较低。数控机床的制造过程是一个将原材料通过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转化为产品的过程。由于机床行业制造设备相对落后、工艺不够先进以及管理水平不高,使零件加工精度低、工时长、不合格品和废品率增高;制造过程中功耗较大,整个生产过程资源利用率低,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同时,轻量化设计技术应用较少,产品节能和无害化方面考虑不足,导致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综合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等仍然较高;加之对切削加工工艺优化及用户工艺研究方面做得还不够,使机床的综合利用率较低。

此外,我国工业机器人与国外存在一定差别。一是零部件为发展短板。核心和高精度零部件依赖进口,尽管国内也有一些伺服系统、控制器生产厂商,但大多集中于低端应用,能与机器人配套的很少。

二是产品技术差距大。我国企业销售的主要产品为坐标型机器人,占比超过40%,这些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而非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而外企在华销售则以多关节机器人为主,占比超过80%。

三是行业分布不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国外机器人大量应用于汽车制造,占比近50%,电子产品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分别占14%和10%。而国内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搬运、装配、加工、铸造、打磨与喷涂等。

记者:我国机器人产业最弱的环节在哪里?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才会有突破性发展?

罗百辉:机器人产业链包括核心零部件生产、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以及行业应用四大环节。过去我国的工业更多停留在制造环节,在研发领域、设计领域和销售领域存在短板。打造一个升级版的工业、升级版的经济确实要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好。

服务型制造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特征是互联互通。企业家应该多去思考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互联网+O2O整合营销创造品牌价值,通过资本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目前我国机器人市场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大部分依靠进口,国内的机器人产业应该找准什么样的定位,以获得长足的发展?

罗百辉:国内机器人产业布局有三大定位主线:某细分领域优势突出,不断拓展相关领域具备一定客户基础及实践经验的厂家可定位“机器人智能设备制造商”;下游客户资源深厚、具备系统集成能力的厂家可定位为“机器人系统集成商”;通过内外部合作整合进入机器人及自动化领域的公司可以定位为“自动化综合解决方案运营商”。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